【寶來陶】李懷錦 陶藝家的果實狀茶壺,以手捏陶作品捏出人生溫厚
李懷錦 陶藝家
每個藝術家的作品,幾乎都帶有真實人生的經驗與感悟。
高雄六龜有個名為「寶來陶」的陶藝品牌,是由在地陶藝家李懷錦老師,在寶來經歷莫拉克風災的重創後,培力社區居民成為專業的工藝師,透過捏塑陶土的質地轉移心境,慢慢平復心中創傷,打造出屬於寶來樸實風格的工藝品牌。
李懷錦老師的作品同樣充滿歷練。他的茶壺總是經歷多次窯燒,如同他的家園與工作室曾遭受多達四次嚴重的風災摧毀,這些經歷成為他人生的一部分,讓他反覆感受重新來過的淬鍊。他說:「我把生命力湧現的能量隱藏在作品裡。」
面對人生最困難惡劣的時刻,李懷錦老師如何將生命茁壯的力量轉化為作品靈感,藉此突破過去、挺住現實,邁向未來?
一群人的療傷:李懷錦與寶來陶
李懷錦老師原本在臺北從事陶藝創作,但城市生活的社交事務繁忙,讓他難以專心於創作,因此他在1994年決定舉家南遷至高雄寶來。初到陌生的環境,為了融入當地社區,他邀請專精於鹽釉燒的陶藝家來此舉辦研習活動,並在此親手打造燒窯,開始與當地居民建立情感聯繫。
隨後,李懷錦老師投入社區營造,邀請社區居民一同體驗捏陶,凝聚社區意識。沒想到2009年,寶來卻成為莫拉克颱風的重災區,家家都是受災戶,當地的產業陷入停擺。年輕力壯的人們紛紛外出尋找工作,留下家中的老弱婦孺面對滿目瘡痍的土地。
為了確保每個人的身心狀況,李懷錦老師與當時的寶來重建協會(現為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以捏陶、染布等活動理由集結居民,透過藝術療癒來陪伴社區。
生活勉強恢復正軌,但隔年又遭遇颱風,將大家聚會空間的屋頂吹垮。為了安撫眾人的情緒波動,李懷錦老師與核心的工作夥伴快速號召居民,邀請大家改變對待土地的方式,透過傳統土牆等自然工法重新建造基地。他認為:「重建的時候不能再對大地進行蹂躪,若未來這些牆體不再使用,這些泥土至少可以重新成為果園的土壤,種出新的東西。」
隨著居民逐漸回到工作崗位,基地演變成社區素人工藝師的培育站。過去玩陶很輕鬆,但如果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就得嚴格以待。作為指導方,李懷錦老師分享:「純手捏是陶藝最具挑戰的部分,我一直告訴他們,要做一般人不願意做的事才是機會。」因此,陶藝課的訓練過程不僅要求他們得穩定陶形和厚薄度,甚至會當場切掉不合格的作品。
經過十多年的深耕努力,如今寶來已經培育出數位優秀的工藝師,他們平日可能是農婦、是餐廳的總鋪師,或是退休的社區媽媽,但在李懷錦老師長年的帶領下,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工藝職人。
寶來陶的燒製風格
寶來的窯爐在早年因災後重建與材料供應不足等影響因素,曾一度中斷。近年終於透過官方的補助計畫,補齊各式防火磚,搭建完成。李懷錦老師親自設計登窯式的二階窯體,利用物理原理讓火膛氣孔的空氣能產生預熱效果。前窯室是純粹的柴燒,而後窯室則是鹽釉燒。值得一提的是,傳統柴燒常因產生濃煙而為人詬病,但李懷錦老師利用窯內二次燃燒改良成無煙煙囪解決柴窯冒煙問題,體現了對自然生態的重視。
「柴燒不僅是燒到溫度而已,而是一連串玩火的過程,挑弄窯火的情緒,藉以營造窯燒效果。」柴火的灰燼落在陶土上會產生自然落灰釉,隨機賦予作品表面的質感。所以每個作品在窯內的放置位置和火焰對流的方向,都需要仔細佈局。但在打開窯門之前,沒有人能確切知道作品最終的外觀會是什麼樣子,成為柴燒最大的魅力所在。
至於鹽釉燒,傳統是將鹽投入窯中,當鹽揮發氣化後,鈉與氧化矽結合形成矽酸鈉,這種透明黏稠的玻璃熔液會形成一種釉附著在正在燒製的容器表面。由於食鹽中的氯會影響環境,目前皆改用蘇打或液化鹼取代食鹽,形成一種特殊的橘皮釉層效果,讓作品呈現出光澤感。
陶藝家李懷錦 作品|重新種下希望的茶壺作品
李懷錦老師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他很少做套組。他笑著說:「現在的人不喜歡跟別人撞衫,包括我們泡茶也是一樣。有時候,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泡茶聊天,結果離開座位後常常就忘記自己是使用哪個杯子了。沒有成套,反而更容易辨識。」
每一次災後的心態重建都讓李懷錦老師的創作又改變了一點。2008年的卡玫基颱風讓他投入大部分資產的工作室化為烏有,而隔年莫拉克風災漫長的重建活動也讓他停擺了製陶創作。
受傷的土地需要長時間復原,李懷錦老師認為生命也是如此。他的一系列陶壺作品,以捏成果實形狀的壺身象徵著大地生命的延續。每一把壺的手捏製程至少都超過三天以上,壺鈕跟壺把都是空心的,必須特別謹慎,按部就班地將每個環節確實完成。
經過多次窯燒而留在壺身的痕跡,都像是親身經歷的每一次磨練,那些粗獷的烙痕早已成為李懷錦老師堅韌人生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