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渡活動】農曆七月天天都在舉行普渡祭儀的嘉義市。

嘉義輪普
白天拜拜,晚上吃辦桌是嘉義市的輪普特色。

中元普渡活動|神人鬼的三界慶典

俗諺稱:「城隍爺放鬼,地藏王收鬼。」嘉義市農曆七月的普渡祭儀至今保留鮮見的輪普文化,整個農曆七月會依據各個角頭廟的區域輪流進行普渡祭儀,最後由九華山地藏庵舉行法會普施,不同於其他地區僅在初一和十五舉辦的特定日子,嘉義市天天都在拜拜。

中元普渡由來|嘉義輪普文化由來

輪普文化約開始於日治時期,因早年物資貧乏,肉食珍貴,為了食物配給妥當避免引發人民之間的搶食紛爭,下令實施輪普制度,以城隍爺和地藏王作為輪普的頭尾,中間的普渡順序由保正自行協調,逐年演變為地方角頭廟各司其職。

這裡的角頭一詞並非是黑幫電影裡的老大代號,而是凝聚「社區」的概念,角頭內的居民可能來自同一個地域淵源、雷同信仰或是擁有相同姓氏,地方角頭廟與周邊居民生活相依相存,守護鄉里。

暗光鳥紀:輪普東食堂

文史工作者高基榮分享,輪普的普渡規矩今日還可以在臺南安平、彰化鹿港和澎湖西嶼看見,但整個農曆七月每天都有區境普渡辦桌是嘉義市獨有的地方文化。白天信徒們會謹慎款待好兄弟,備妥三牲四果和糕餅金紙,以祈求風調雨順。三牲涵蓋家禽、家畜和海鮮,魚不能去尾、雞必須是全雞,且豬肉要是帶皮帶油的三層肉;另外還有一種供品項目稱為五味碗,多是承裝家常菜,口味著重酸、鹹、甜、嗆和辣。

晚上則是將祭祀的供品交付給總鋪師掌勺,在家門前邀請宴客,大家天天輪流到不同地方吃辦桌,也是生意人到處交際應酬的重要時刻。據說在臺灣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10.2%的1970年代,嘉義市在普渡與辦桌的費用貢獻高達一條中山高速公路的造價,是臺灣經濟奇蹟時期的實力展現。

隨著現代生活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多人選擇委託代辦普渡,連親朋好友返鄉也都是直接前往餐廳吃飯,辦桌的規模逐年縮小。在地年輕人有感於辦桌熱度銳減,今年特地以策劃活動的方式舉辦「暗光鳥紀:輪普東食堂」,邀請市民入席重新感受昔日的熱鬧韻味。

中元普渡習俗|三百多年歷史的嘉義城隍廟

嘉義城隍廟

提到嘉義的普渡,不得不提依舊遵循古禮辦理的嘉義城隍廟,是嘉義市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城隍爺最初屬於守護城池的自然神,從城牆和護城河演變而來,古時候只要有城池就會有城隍,明朝因朱元璋相當崇敬城隍爺,各個地方都有恭奉,抬升城隍爺在社會中的影響地位。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來臺灣興建諸羅城,城隍信仰一同被帶來臺灣,並在1715年成立諸羅縣內的第一座官設城隍廟「嘉義城隍廟」。

今日在 Google Map 搜尋嘉義城隍廟可以看到後面還多了「綏靖侯」三個字,據說早年行政區域依照都、府、州和縣來區分城隍職位,依序會是王、公、侯和伯四種名稱,諸羅縣為小型的行政區,原本應該是以伯稱呼城隍爺,卻因聲勢過於顯赫,受到百姓推崇,升格一級成為綏靖侯。

嘉義輪普

緊鄰城隍廟旁的東市場,過去是住在山上的居民,將山產蔬果運下山買賣的第一個市集,又名草市,百年來已是嘉義人日常採購的重要市場,聚集飲食、五金、祭祀用品、菜苗和生活雜貨。每到農曆七月,市場內的魚、肉和蔬果等工會即是中元活動背後的重要支柱,與城隍廟內四大柱合稱為「嘉義城隍廟九大柱」,共同主理中元普渡流程。

四大柱包含由信徒組成的總爐會、總攬廟裡一切酬神事項的頭家會、七爺八爺大二爺組成的吉祥社和什家將組成的吉勝堂;後兩者皆是百年組織。五大柱則是東市場內的五個陞會:漁產海鮮商販代表「東聯陞」、 屠宰肉品商販代表「振聲社」、飲食餐飲資方代表「福興陞」、飲食餐飲勞方代表「後興陞」和蔬果水果商販「泰安陞 」。

齊心慶讚中元,不僅展現地方的向心力,透過宗教祭儀與盛宴款待,接力完成整整一個月的地方盛事;背後更象徵著人們將對鬼神的敬畏,轉化成祝福,送向遠端。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