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協會一百週年紀念專題】以《文化的先行者 嘉義文協青年的運動與實踐》走訪1920年代嘉義文協仕紳足跡地圖。

在地尺度的史料,刻畫時間的厚度,

而歷史的專書,是轉譯文協的方式。

嘉義文協及其青年告訴我們的事李昭容,《文化的先行者 嘉義文協青年的運動與實踐》

一百年前的今天,1921年10月17日,蔣渭水醫師以助長台灣文化發達的目的,號召各界組成「臺灣文化協會」,發行《臺灣民報》、設立讀報社、舉辦各式演講活動、播放影片,推展文化啟蒙,也喚起社會大眾對社會運動與自覺的重視。

​從李昭容老師《文化的先行者:嘉義文協青年的運動與實踐》一書得知,嘉義地區最早的文協活動是在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後隔個月,成立嘉義讀報社,提供不會被警察干擾的閱讀場域,以及讓一般的普羅大眾享有閱讀自由。​

嘉義五個公眾讀報機關​

百年前的教育不如今日普及,讀報社讓一般民眾能讀到臺灣、日本和中國發行的報章雜誌,據1926年1月15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當時公眾讀報機關如下:​

  • 嘉義火車站​
  • 嘉義公會堂(創建於1920年,舊址在今日的中正公園,二戰後改為中山堂,但已拆除)​
  • 嘉義青年會文庫​
  • 嘉義讀報社(嘉義青年會與嘉義讀報社據台灣圖書室研究,推測在今日的中山路與民樂街一帶)​
  • 嘉義會南報揭示場​
今日的中正公園是嘉義公會堂舊址

嘉義地區的演講活動和播放電影場域​

最早是留日的臺灣青年在暑假歸國時舉辦,目前留下的紀錄是1924年8月在嘉義南座的一場比較東京大地震與嘉義地震的演講主題。​

​嘉義的演講場次在1925年達到高峰,演講地點以嘉義公會堂為主;至於嘉義南座則是日治時期,嘉義第一間由臺人營業的戲院,文協選擇此處作為電影放映的場所,但因文協的電影寓意暗喻日本殖民,時常受到警察注意與中止的處分。​

第一代南座的舊址(吳鳳北路與蘭井街路口)

第一代南座位置在吳鳳北路與蘭井街交岔口,於今日城隍廟的左前方,台灣圖書室請我往蘭井街羅記真味肉圓的方向望過去,延伸下去的街區剛好是嘉義戲院的脈絡:第一代南座(1920-,蘭井街)→第二座南座(1932-1945,成仁街) →戰後改為國民戲院(1945-1987) →嘉義in89豪華影城​(尚未開始營運,民族路)

1920年代仕紳足跡

英安堂

美容院是英安堂醫院的舊址,英安堂是嘉義第一家西醫院,由留學期間參與文協的陳宗惠(1893-1961)之父陳老英所開設,習醫的陳宗惠日本畢業返台,父子共同醫治病患。陳宗惠積極投入民眾黨組黨運動,並經營嘉義醫師;而父親陳老英長期擔任嘉義教會(今日的嘉義東門教會)長老,父子均對地方事務有公信力。

陳宗惠1961年病逝後,其日籍妻子橋本富子帶著孩子遷居日本,三個孩子皆為醫師。

嘉義銀行

這一帶是過去的嘉義銀行,關聯人物是大地主徐德新,大興農田水利有成,投資共創嘉義銀行。長子徐杰夫(1873-1959)是嘉義置州運動領導人之一,並在1905年擔任嘉義廳參事。

嘉義有「一徐二賴」大家族的俗諺,其中的徐就是指徐氏兄弟家族。

長春醫院

林淇漳(1899-1965)在1925年以醫專學生身份演講參與文協。1928年,林淇漳在公明路開張長春醫院,設有眼科、內科、齒科和X光,與梅山醫院和振山眼科是當時嘉義三大醫院。

最後用一段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女士在《好好說那年》Podcast上提及的話總結:「每一個行動背後一定有恐懼,但是台灣民主化的歷史何嘗不是如此?每個行動其實背後一定都抱著恐懼、抱著未知,但是你當下憑著一股信念,你就去做了。民主是社會進行式,不會有一天一個社會就突然變民主了,台灣的民主就是一代一代的台灣人,一次又一次的行動。」

可免費翻閱《文化的先行者 嘉義文協青年的運動與實踐》一書的台灣圖書室

以上感謝台灣圖書室指點出1920年文協仕紳相關的足跡領域,讓我有足夠的資訊,可以搭配實地走讀,提供一些現代街廓比對。

台灣圖書室聚集許多關心台灣本土文化的讀書會與文化講座,現場有許多人文書籍提供入座翻閱。

  •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pm.2:00-9:00,週一、二公休。
  • 地址:嘉義市東區中山路255號

​更多屬於嘉義文協故事,再請詳閱《文化的先行者:嘉義文協青年的運動與實踐》一書了,除了金石堂線上的文協百年書展外,嘉義實體書店的勇氣書房還有庫存;或者是歡迎到台灣圖書室翻閱。

更多下港女子的文章……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