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旅遊】漫遊「美街」之稱的成仁街,搜集嘉義景點地圖的藝文風景
嘉義旅遊|嘉義市成仁街|美街
街道的命名在歷史上常常源自於當地聚集的經濟活動或者醒目的建築設施,例如打鐵街、糖市仔街、布街和竹椅街等。然而,嘉義市中山路與公明路之間的成仁街則是戰後才出現的街名,過去曾被稱為「米街」或是「美街」。
近年因不少特色商家紛紛進駐此地,探索清單林林總總在待訪名單裡劃了又添,如今出現了季節限定的「嘉義美街圖鑑」,整個十月都是漫遊街區的秋夢情懷,進入街區尋回過往沒來得及搜集的時空物件。
嘉義景點地圖|米街、美街至成仁街的街區轉變
成仁街早在清治時期曾被稱為「米街」,不僅米店聚集,義倉也是促成米街風貌的重要元素之一。當時為了維持局勢穩定,清廷在臺灣實施米的儲備制度,平時可以控制米價波動、荒年可以賑濟百姓,而在戰爭時又能作為軍糧使用。除了官方設立的官倉外,各地也有仕紳捐穀的義倉。
1832年出現天旱,臺灣稻穀嚴重欠收,因此各地嚴禁米穀外流。當時嘉義縣店仔口(今臺南白河)發生了米糧偷渡出境事件,米商指控張丙為主謀,官方在尚未查明之下發布通緝;加上當時張丙的友人陳辦也身陷於族群械鬥,而遭受嘉義知縣追捕。
兩人對官府重粵輕閩的態度深感不公,遂豎旗起事發動民變,圍攻嘉義縣城。儘管事後被平定,但城內的官民有了戰亂時的斷糧之艦,致使地方仕紳出資修建義倉。據《諸羅文化誌》分享,米市街(今成仁街)與義倉口(今公明路)都曾有義倉存在。
從「米」街變成「美」街,除了臺語音似外,也與這一條街蓬勃的藝文氛圍相關。道路進行了拓寬整頓,改變商圈面貌,詩社、畫會與裱褙店開始聚集,吸引眾多文人雅士走動於此。後來這條街甚至孕育了台展三少年之一的畫家林玉山和雕塑家蒲添生,美街稱號不脛而走。
嘉義私房景點|成仁街(美街)上的人文故事
成仁街的木更咖啡,前身是畫家林玉山家中經營的裱畫店「風雅軒」;但木更咖啡接手時,該地已改建為樓房。過去裱畫店業務眾多,裱畫師傅可能同時是民間繪師,林玉山從小跟著臨摹神像,深受繪畫薰陶。
若想瞧瞧現存的裱畫店風采,成仁街還有「文園裱畫廊」和「美街藝廊」。文園裱畫廊最初由雕塑家蒲添生的父親蒲嬰經營,名為「文錦裱具店」;現為蒲嬰的徒弟後代繼續原址經營,延續了師徒情誼的珍貴傳承。
據文化局採集的報導內容,蒲嬰退休後,傳承給長子蒲添興,但因其舉家遷移,店面一度轉售給他人作為腳踏車店用途。十五歲就跟著蒲嬰學習技能的陳育鏘,當時早已自立門戶,但後來得知該間屋舍即將再次出售的消息,他便出手把師傅教他技能的地方重新買了回來。擷取蒲嬰「文錦裱具店」的「文」一字,陳育鏘命名為「文園裱畫廊」,在同一個地點繼續經營裱框生意,現在由陳育鏘的兒子陳家鼎師傅接班。
美街藝廊成立於1996年,老闆娘羅文冶出生於以一個從事裱褙事業的家族。在日治時期,嘉義市有六間裱畫店的公開紀錄,分別是位於美街的西園、仿古軒、文錦和風雅軒,布街(今公明路)的朝海,以及東市場附近的東壁。其中,朝海就是羅文冶的阿公羅金漢創辦的裱畫店,至今仍在營業。
羅文冶婚後,與丈夫蔡慶謀兩人都對裱褙技藝有濃厚興趣,在1994年嘉義市推動美街造街運動時返鄉,於成仁街開設美街藝廊,與家人們繼續在裱褙行業裡深耕。
嘉義新景點|嘉義戶外景點|嘉義美街圖鑑的串連活動
從上次的美街造街運動至2023年的嘉義美街圖鑑,成仁街已經歷了近三十年的歲月洗禮。這次邀請23間商家作為街區串連,計畫結合了當代設計、集章互動與數位整合,只要透過最新版本的社群軟體Instagram掃描特定商家的QRcode,就能從AR擴增實境裡得到商家故事。
成仁街上有七處擁有擴增實境體驗的地點,包括in89豪華影城、瑞昇糖菓行、玉山食品超級市場、新華美西裝社、美街藝廊、木更咖啡和Hermit等地。
其中,Hermit最引人好奇,這座建於1924年的兩層木造建築曾經用作料亭、印刷廠和甜點店。近年,新屋主保留了建築內部原來的印刷廠特色,透過修復、擴寬樓梯、重新鋪設地板和表面粉光處理等工作,恢復了這座具有閩式和日式風格的建築風貌。該建築目前正由餐飲團隊籌備中,將以Hermit的形象為成仁街帶來新的時代活力。
留言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