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咖啡 • 嘉義咖啡莊園】阿里山的黑金產業,卓武山咖啡農場。

嘉義咖啡莊園

嘉義市區有一間卓武咖啡,店面小巧溫馨,幾張桌椅拼起,便是當地學生假日的讀書桌,身為嘉義市區販售單品咖啡有十幾年歷史的店家,啟蒙許多嘉義人喝咖啡的味蕾。那天特地與朋友從嘉義市區,開了兩個小時的車程前往阿里山,追尋產地一一「卓武山農場」。

嘉義咖啡莊園|卓武山咖啡農場

茶山村是嘉義阿里山鄉最南端的行政區,卓武山位在茶山區的國境之南,許定燁大哥來自嘉義瑞里的大家庭,爺爺那代從梅山像枝葉般開展到各地發展,後來爺爺選擇在與高雄娜瑪夏僅一線之隔的卓武山落地生根。當時山區最普遍的作物是竹筍,一年一收難以有所突破,便將農地改種茶樹,日夜溫差大和雲霧滋潤的自然環境,卓武山高山茶還曾名震一時。

二十年前,臺灣加入WTO,茶葉開放自由進口,衝擊臺灣茶的市場,家中的茶樹年齡也已相當年長,許爸爸思考是否要換新的作物種植,恰巧當時的許大哥從事咖啡餐飲產業,某次與父親的對談中,無心插柳提說:「咖啡是全球性的經濟作物,感覺市場蠻有潛力,要不要試種看看?」當時臺灣的咖啡買氣沒有今日熱絡,市場對莊園咖啡的概念尚不普及,所以能掌握的資料相當匱乏,品種與製作方式苦無捷徑,只好從過往種茶的經驗開始摸索,步步實踐高山手工咖啡的理想。

許大哥分享:「咖啡豆乾燥曬乾到成品脫殼的過程與茶葉的製程有點類似,一開始先反覆思考製茶的機器可以應用在哪些咖啡事務。但茶葉從採摘葉子到泡製,只需兩到三天的時間;咖啡的種子從土壤發芽,成長為樹到成功開花結果卻需要四到五年的時間。」令人步履維艱的除了等待咖啡結果的過程外,還有種出新鮮咖啡果實之後,對製作和處理的未知,一家人勤奮投入研究,農場管理、採豆至炒豆皆事必躬親,才終於尋得在海拔1200公尺的卓武山,咖啡最適合的種植方式。

嘉義秘境咖啡|國內咖啡DNA的重要推手

卓武山咖啡

放眼望去,卓武山咖啡農場內有鐵皮卡、SL34、藝伎、紫葉和黃波旁等品種交錯排列在產業道路兩旁,一顆顆散發閃爍色澤的紅寶石,嘉義咖啡豆背後藏有一段追溯風味的探尋之路。

依據嘉義農業試驗分所的資料顯示,臺灣咖啡樹最初是英商德記洋行的茶商,在1884年從馬尼拉引進百株阿拉比卡咖啡,首次種植在海山地區,後來才引進爪哇品種陸續測試。到了日治時期,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試種在臺的品種,評估後以阿拉比卡種咖啡表現最為穩定,開始在臺灣普遍栽培。隨著戰後日本撤退,臺灣咖啡產業逐年式微,導致國內咖啡在世代傳承上產生巨大的鴻溝。

許大哥回憶:「一開始買賣咖啡生意時,只能告訴客人臺灣大部分都是阿拉比卡咖啡,無法進一步分享品種的特性,也只能憑著咖啡葉子臆測可能的品種。在大型展售會時,覺得只能回答到這裡,難與消費者有更深層的連結,心裡始終卡卡的。」除了難以深論咖啡豆的背景輪廓外;從海外購買昂貴種子的咖啡農,也難以確保買到的品種是否如實,對於品種變異的咖啡,恍如進入一片未知的迷霧,產業處境十分尷尬。

後來輾轉得知美國有一個咖啡DNA檢測的機構,卓武山咖啡農場採摘園區內的咖啡嫩葉,一一送至海外檢驗比對,才從檢驗報告中,釐清來歷與發展面貌。臺灣咖啡品種的梳理之路便從卓武山咖啡農場的經驗逐步開拓,有了科學根據佐證,臺灣的咖啡農再也不用憑藉葉片的外觀臆測種類,像是卓武山咖啡農場紫葉品種,也是從化驗的結果得知由SL34變異而來。一次次的成果逐步積累成一套完整的系統,目前卓武山咖啡農場也協助國內咖啡基因庫的資料建立,實際應用在咖啡產業的種植、製程、加工處理、行銷等層面。

卓武山咖啡

相較海外大面積的生產地,許大哥認為臺灣的莊園優勢是能快速調整生產程序,適合發展精緻的精品豆,他懷抱著研發出屬於臺灣精品豆的理想,接續嘗試將好的品種混種,開發有潛力的風味。「咖啡的後製是無止盡的探索,處理方式有水洗、日曬、厭氧處理和酒桶浸漬等方法,加上時間與溫度的控制因子和變數,就是一連串加減乘除的實驗方程式。」

嘉義咖啡莊園卓武山咖啡農場用二十年的光陰奠定品牌厚度,在國際賽事中頻頻出頭,甚至在「2021典藏臺灣精品咖啡國際競標」中,以日曬藝伎拍出每磅500.5美金的最高價格,這座在拍賣場上奪得眾人目光的莊園,持續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開闢人們對臺灣咖啡的想像。

卓武山咖啡農場地址

  • 嘉義縣阿里山鄉茶山村茶山路109號
  • 營業時間:08:00-17:00

嘉義咖啡廳推薦|卓武咖啡|嘉義咖啡廳讀書

  • 嘉義市西區民生北路194號
  • 營業時間:08:00-17:00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