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廟宇推薦】全臺灣現存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台南特色廟宇風神廟

風神廟

「一府、二鹿、三艋舺」代表著清代臺灣通商口岸興旺鼎立的三個港口城市,分別是臺南安平區與中西地段、彰化鹿港和今日的臺北萬華。但在其他城市開港之前,府城獨享對外通商的發展優勢,聚集在此經商貿易的郊商,像是藉由季風至廈門以北進行貿易的北郊、廈門以南的南郊和專職糖業買賣的糖郊,以及各式各樣貨品買賣的發展根基,例如茶郊、藥郊、布郊和油郊等,奠定港區繁華。

台南特色廟宇|風神廟

十八世紀時,臺灣西南部的大潟湖「臺江內海」已淤積嚴重,商船只能停在鹿耳門港外海水較深的區域,透過內海渡船的方式做水陸接力,將貨物運送到五條港;清朝官員也得中途轉乘小船,從風神廟旁的接官亭下船,再以牛車或步行方式進入府城。

風神廟

五條港由北向南,依序是新港墘港、佛頭港、南勢港、南河港與安海港。風神廟和接官亭位在南河港,創建歷史可追溯於1739年,清代巡道鄂善奏請興建風神廟,祈求風神適時供應風量保持船隻動力,同時保佑海上平安,讓旅人都能順利到達目的地。接官亭則是用來迎接長途跋涉的官員;後來風神廟旁也購置公館,用來照應因天氣滯留在此的官員或商人。

但因1918年日本進行市區改正計畫,廟殿和公館皆遭到拆除。我們現在看到的風神廟已是1924年透過當地士紳集資重建的格局,近年也進行幾次整修添加建築構件,例如護龍的屋頂有明顯的鰲魚裝置,下雨天能有效排水,避免滲水影響建築壽命;帶水的鰲魚也有提防祝融的含義。目前已是全臺灣現存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被視為臺灣風神信仰的起源,特別受到漁民和航海業者尊崇,成為台南特色廟宇之一。

風神廟

台南廟宇景點|自然信仰的風神廟

風神廟

風神是自然界的現象,沒有確切的形體要如何實體風神爺的形象呢?東漢蔡邕稱之:「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後人便將風伯擬人化,想像祂有一雙濃眉,鬍鬚又黑又長,右手拿如意、左手持風葫蘆,今日的風勢要強風、微風還是靜止不動,都是由風葫蘆一手掌控。風神爺的兩側有同為自然神的火神和水神,象徵風調雨順。水與火本身也沒有具體的形象,因此人們也借用火的紅色和水的藍色意象來創造祂們的模樣。

風神廟

主殿的兩邊,不可忽視的還有神態莊嚴的雷神與電母。雷公最一開始是動物的形象,逐漸具體化,因此祂擁有鷹足、鳥嘴和身著虎紋裙的特徵;一手錘子、一手鍥子,雙腳踩著響鼓,發出嘹亮的雷鳴。有個傳說是,最早的打雷並不會搭配閃電,因為雷公和電母原本是神祇與人類的分別。

結為夫妻來自於雷公的一場失誤:電母本來是人間一位貧困卻孝順的媳婦,為了讓生病的婆婆有肉可吃,便把自己的肉割下來,但婆婆嚐了幾口嫌棄滋味,叫媳婦快把肉給倒掉。急躁的雷公卻誤以為浪費食物,天打雷劈劈死了電母。玉皇大帝得知冤情後,便賜封可憐的媳婦為電母,讓他手握照明鏡,在打雷前先照亮大地,辨明是非善惡,避免雷公再次誤傷無辜。

雷神與電母的後方,是兩幅時空旅行。壁畫清楚繪製百年前風神廟的周邊風景,一邊是風神廟緊挨著石亭、一邊則是接官石坊,遠景的帆船是今日看不見的港灣。

百年來的日新月異,五條港道早已填平成街邊道路。近年透過國際燈光設計大師周鍊的巧思形成台南廟宇景點,妥善安置風神廟的光源應用,營造出神龕在夜晚成為廟宇定心丸的穩重,燈影昏黃朦朧,傾刻之間,風神廟成為民權路上充滿深夜況味的微光。

風神廟外的古早味飲料店:蛋蜜汁

風神廟蛋蜜汁

站在台南廟宇風神廟門口,採取背對之姿的十點鐘方向,有一間綠色遮雨棚的飲料店,是在當地經營二十多年的西羅殿旁紅茶店。氛圍很像早年的小歇,賣著手搖飲品、咖啡和烤土司。

店內的人氣招牌是帶有蛋香、蜂蜜,柳橙汁和檸檬汁一起混合搖製的蛋蜜汁。這款懷舊的古早味飲品,因為做工繁複與生蛋的衛生保存,許多店家覺得成本過高,已經越來越少出現在飲料店的品項了。若想要來杯時代的眼淚,參觀完古色古香的風神廟後,別忘了到斜對面買杯復古飲品!

台南有名的廟|台南廟宇推薦|風神廟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