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社太祖夜祭流程|台南大內的頭社公廨,西拉雅族的夜祭文化觀禮
台南市大內區
台南市大內區位於嘉南平原與山區交界處,為曾文溪流經之地,原是西拉雅族大武壟社的居住地。目前境內以農業為主,盛產酪梨、木瓜、芒果、柳丁、芭樂等物產,其中又以酪梨的種植面積位於全國之冠。
大內區境內擁有獨特的惡地地形(俗稱月世界),每年入秋時節,曾文溪畔還會綻放一片銀白的甜根子草。近年來,地方積極結合農業旅遊與地景資源,推動大內觀光,並整合走馬瀨農場、南瀛天文台、蘭花生技館等景點。
其中,又以佔地120公頃的走馬瀨農場的休閒項目最為完整,提供住宿、露營、餐廳、團體活動、會議和農牧體驗等設施服務,藉此提升人們停留在大內的意願。像是此次參加西拉雅夜祭,由於儀式主要在半夜進行,若同行者需要過夜休息,可選擇距離頭社公廨僅十分鐘車程的走馬瀨農場入住。
西拉雅夜祭舉辦地點位於台南大內區的頭社里,其族群源自西拉雅族大武壠社群的一支。如今,頭社位於台南平原通往內山地區(玉井盆地)的第一個聚落,長期受到漢人文化的深遠影響。因此,頭社的西拉雅族公廨也有一個帶有漢文化色彩的名稱——太上龍頭忠義廟。
西拉雅族
在中央研究院典藏的平埔文化資訊網〈台灣原住民-西拉雅巡禮〉一文提到,國內學者對於西拉雅族的分類存在不同看法。廣義的西拉雅族包括分布於台南、高雄、屏東一帶的西拉雅、大武壠和馬卡道三個支族;而狹義的定義則認為西拉雅族僅指居住於台南平原的西拉雅人,即新港社、蕭壟社、目加溜灣社及麻豆社這四大社:
- 新港社:根據中央研究院台灣史檔案館的記錄,新港社是西拉雅族中較早接受西方基督教的原住民,也是與熱蘭遮城荷蘭人關係最密切的原住民村社。
- 蕭壠社:其後裔為今日東山的吉貝耍聚落。
- 目加溜灣社:西拉雅族中較早與荷蘭人接觸的族社,主要位於今日的善化地區。
- 麻豆:名稱源自西拉雅語中代表「眼睛」的詞語 mata,推測意為被網狀河道環繞之地,因此該村落當時是一個繁榮的商港。
依據西拉雅風景管理處的官網介紹,荷蘭人當初將台南附近四大社的居民稱為 Sideia,「西拉雅」一詞便是從臺語發音轉化而來,後來演變成代表該族的統稱 Siraya。另一種普遍的說法認為,「Siraya」在西拉雅族語中代表著「人」的意思。
根據國內考古遺址的發現,西拉雅族的先人早在千年前便居住於臺灣西南沿海地區,但一直未被列入政府核定的臺灣原住民族名單。
2009年,西拉雅族人向原住民委員會申請登記為「平地原住民」失敗,隨後提起行政訴訟至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經過十多年的身份認定訴訟,憲法法庭在2022年10月28日做出判決,15位大法官一致認為原有的《原住民身份法》相關條文違憲,並啟動族別認定程序,預計在2025年修法後,將西拉雅族納入法定原住民名單。(平埔原住民的身份之謎可以參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葉高華教授的《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一書。)
夜祭是什麼?
太祖夜祭是西拉雅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儀式之一,象徵著感恩祖靈、祈求平安並慶祝豐收。
每年農曆十月十四日和十五日,頭社公廨會舉行祭儀,祭拜太上老君(俗稱阿立祖)。這一祭祀源自西拉雅族的祖靈信仰。在原住民社會中,所有逝去的先人都被稱為祖靈,因此阿立祖成為西拉雅族共同信仰的神祇。
夜祭最重要的元素包括「向」、「豬」和「牽曲」。「向」是西拉雅語的音譯,象徵宇宙間的靈魂。在漢人廟宇文化中,有牌位和神像,而西拉雅族則以祀壺作為形式。真正代表祖靈力量的其實是壺中的「向水」,因此在其他公廨中,也可能看到罐、碗或甕等裝水容器。
夜祭時,可以看到公廨的供桌擺著的五個祀壺,代表著五社的太祖,西拉雅族母系社會的五個姊妹。牆上的雷令旗,標示著五社太祖之名——新港社太上老君、灣裡社太上老君、簫壠社太上老君、篤加社太上老君和社仔社太上老君。族人也會在公廨外擺放祀壺,人們會買檳榔前來參拜阿立祖,在旁邊觀察族人,參拜的過程是放上檳榔後,把杯裡的米酒倒滿,再淋一點米酒在檳榔上。
參與到的太祖夜祭流程與夜祭時間
- 農曆十月十四日,18:00,點豬儀式。
點豬儀式是請求太祖點收族人還願和答謝的祭品。由於阿立祖不接納尚未進入公廨即死亡的豬,因此民俗祭典中使用的大型豬隻,需經所在地的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審核同意,改在公廨現場合法屠宰。
- 農曆十月十四日,19:00-22:00,祭典活動中安排節慶表演。
- 農曆十月十五日,23:00(子時視為隔日的開始),開曲向儀式。
- 農曆十月十五日,24:00,舉行拜天公,進行第一次的牽曲祈福。
- 農曆十月十五日,03:00,舉行祭拜太祖儀式,進行第二次的牽曲。
- 農曆十月十五日,05:00,翻豬儀式,第三次的牽曲。
- 農曆十月十五日,15:00,舉行禁向曲儀式。此後,直到次年農曆十月一日舉行開向曲儀式前,都不得隨意跳唱牽曲。
西拉雅太祖夜祭展現了族人對祖靈的敬畏之心。透過對祭儀時程的重視與文化傳承的珍視,族人藉一年一度的祭典凝聚起珍貴的族群信仰。
頭社社區DIY:十字繡小物
在頭社,可以見到參加夜祭的社區婦女身上皆有十字繡圖騰的元素裝飾。西拉雅族婦女以擅長平針繡與十字繡而聞名。據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理事長段洪坤在文化銀行的〈記得土地、記得族名——段洪坤暢談西拉雅族服飾回憶錄〉一文表示,荷蘭人曾與西拉雅族人定期舉行春社集會,據此推測,西拉雅族的十字繡技法可能是從荷蘭人那裡學習而來。
西拉雅族的婦女常以米白等淺色布料為底,搭配色彩繽紛的繡線,將鮮明的用色與精湛的手藝運用於各種衣物與飾品上,例如領口、袖口、腰帶、頭巾,以及門簾、提袋和桌巾等布製品。她們常在布料上縫繡象徵團圓的圓仔花、守護家園的臺灣土狗、展翅飛翔的環頸雉,或蝴蝶與草葉紋路,這些圖案既能在傳遞文化意涵,又展現了對自然的崇敬與生活的美學追求。
未來,頭社社區將推廣十字繡DIY活動,由社區媽媽親自帶領,一針一線繡出吉祥圖騰,讓旅客將祝福親手帶回家。另外也可以搭配部落導覽,更認識社區裡的西拉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