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彌陀一日遊】前往虱目魚的故鄉,五個彌陀秘境景點與美食介紹。

高雄彌陀

高雄彌陀|彌陀一日遊

彌陀出現於1685年的《台灣府志》地名為彌羅港、微羅港或眉螺港,可能出自馬卡道語viro一詞,意為竹子,港則是內海潟湖。彌陀區的轄區範圍為漯底山以北、阿公店溪以南,地形因歷經海岸線改變﹑岡山機場開闢徵收﹑阿公店溪改道及近年的河堤整治,區域的形狀已與往日不太一樣。

彌陀濱海堤防
彌陀濱海堤防,是早年的約會聖地

清代時期漢人陸續入墾,岡山是鄰近鄉鎮的水陸運中心:水運可由彌陀舊港口把貨物運送到阿公店街附近,以物易物,也曾設有瀨西鹽場,擁有大量的曬鹽工;後來因緊鄰岡山空軍機場,加上天然的漯底山地形,長年一直是軍事用地,直到近二十年開始撤哨,才逐漸減輕禁地色彩。

為了從嚴謹的地方印象跳脫,近年彌陀在地的組織、青年與商家接受政府推廣的農村再生、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等政策輔導,結合當地的自然景觀與人文特性,藉此強化地方產業走出自己的特色文化,像是彌陀的街道上,偶爾還會撞見街道邊的機槍堡、防空壕或是碉堡,而彌陀公園甚至轉譯防空壕,讓他成為當地居民在裡頭泡茶聊天的地方。

本次彌陀探訪的內容是由彌陀區漯底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秀金發起,號招彌羅港責任生產平台、餘香咖
啡、松鼠與魚等在地青年一起呈現彌陀的山水風光、風土民情,還有豐饒物產,讓大家能用不一樣的角度,觀看這個聽起來是靠山,但實際是依海的城鎮。

彌陀公園中的防空壕
彌陀公園中的防空壕。

彌陀傳統技藝|永興樂皮影劇團

傳統皮影戲相傳於鄭成功時代傳入臺灣,主要流行於臺南、高雄和屏東沿海一代,近年聲光效果的科技崛起,如今剩高雄保有傳統的皮影戲團,而高雄也是目前少數保有布袋戲、魁儡戲和皮影戲三大偶戲並存的地方。

皮影戲是用牛皮做成的戲偶,透過燈光的投射,讓戲偶的影子可以呈現在布幕上,演出劇情。皮影劇團多是靠著家族代代相傳,從前場的製偶、操偶到後場的鑼鼓樂師,全得一手包辦,偶爾還得互換角色協助。

高雄彌陀的永興樂皮影劇團,約在1896年由張利先生創辦,一開始是以地名為團名代號,但日治末期一度禁演,戰後才又復甦於廟宇酬神的活動。第二代張晚因為希望後代子孫能「永遠高興快樂」地傳承,便取了「永興樂皮影劇團」的團名。目前已經傳到第五代團長張信鴻,代表劇目有《半屏山傳奇》、《桃太郎》、《阿里八八》和《燈猴》等文化故事。

皮影戲偶的製作過程

因臺灣沒有人在賣皮影戲偶,所以皮影戲看到的人物戲偶,全是由演出的劇團師傅親手雕刻而成,一切從一張牛皮開始。

先把想要的圖形畫在牛皮上,剪裁下來,細細雕刻後再進行染色;染料是衣服染粉加上工業醋酸調配而成,讓染劑可以滲透進牛皮中吃色;接著染料曬乾後,才再用細棉繩將人物各個關節連結起來,最後裝上兩根操作桿。

常見角色

  • 生:一部戲的男主角。出場時,會先整理衣冠儀容,摸自己的帽子有沒有戴正,腰帶有沒有喬好。若小生在比手畫腳表示在交代事情。
  • 旦:一部戲的女主角。出場時,會先看髮簪有沒有戴好。小鼻小嘴收下額,是典型的臺灣旦角構圖,走路時手也會刻意稍微畫半圓。
  • 淨:草莽個性或是英勇氣概的角色,稱為淨。
  • 末:中、老年人的角色,會拄著拐杖出場,為了表現牙齒鬆動,表演的聲音會刻意帶一點含糊。
  • 丑:故事裡比較逗趣詼諧的角色,故意帽子戴歪歪,臉部造型會比較滑稽。

偶頭會有不同的面部角度,像是單眼正側面為五分相,雙眼正面就是十分相。戲偶也有陽刻和陰刻的差別,陽刻主要是生偶的角色,線條乾淨俐落;陰刻即是保留臉部特徵,多是性格強烈的角色,像是豬八戒、關公這種角色。

皮影戲後場

為了營造現場的氣氛,皮影戲常利用胡弦、鑼、鼓、鈸和響板等樂器,表現劇情張力。當今很多戲曲表演現場多是以錄製好的音樂表現,但皮影戲和傀儡戲的每場演出,需要配合現場觀眾的反應,即興偶戲的表情、反應與停頓,無法使用預錄音樂(像是錦飛鳳偶戲也是),因此依然保有現場樂師伴奏的傳統。

皮影戲劇本

皮影戲沒有譜,很難流傳,多是靠代代抄寫手抄本,流傳自家的劇碼。永興樂皮影劇團許多靠的是第四代傳人,也就是永興樂皮影劇團的藝術總監張新國先生手寫。

演出最怕下雨的場合,不僅戲偶會軟掉,也要確保當時攜帶出門的是劇本的影印本。若下次在節慶神誕時遇到皮影戲演出,坐下來看一會兒,畢竟一切都是如此得來不易。

彌陀美食|香賓海鮮餐廳

香賓海鮮餐廳是總鋪師起家,專門包辦婚喪喜慶外燴的辦桌菜,好手藝在彌陀享有一甲子的名聲;也因深受地方信賴,具有自己專門的迎娶車隊「香賓車隊」,伴隨不少人的重要時刻。

店面提供無菜單的海鮮美食,是南寮漁港的現捕海鮮與當地魚塭的養殖魚貨,可以依照人數和預算,讓主廚阿茂師揀選當季的新鮮食材,捻來一桌的美味。

當天我們約十人,是一桌5500元的桌菜,菜單如下:龍蝦三明治、烏魚子拚虱目魚肚天婦羅、香津魚翅羹
、紅蟳米糕、糖醋金龍魚、龍膽石斑湯和香酥黃金鴨(再次提醒:菜色會跟著季節變化)。

  • 龍蝦三明治:在辦桌料理佔有一席之地,通常是開場菜,表示對賓客前來的敬重。外層酥炸,裡頭夾有火腿、番茄、小黃瓜、花生粉和美乃滋,在進出口貿易起飛的年代,若能在宴客料理中以舶來品食材入菜,象徵一定的財力。
  • 烏魚子拚虱目魚肚天婦羅:漯底社區每年約六萬斤的虱目魚產量,產地優勢,因此虱目魚入菜是當地常見的料理方式。
  • 香津魚翅羹:羹品是師傅底蘊的展現,如何將酸氣調得溫柔婉約,不過度搶走風采,香賓的香津魚翅羹在甘甜和提味間拿捏恰當,讓人不禁一口接一口。
  • 紅蟳米糕:Q彈的糯米佐以香菇、魷魚和肉末等配料,每一口都是醬香,上頭放上新鮮的紅蟳,挖取飽滿的蟹黃是大大的滿足!

  • 糖醋金龍魚:南寮漁港採買的金龍魚裹粉炸,再淋上酸甜的醬汁,許多糖醋魚會不小心炸過頭,讓魚肉不好扯下,但阿茂師的糖醋金龍魚,即便外皮酥脆,魚肉還是很好扳開,肉質綿密鮮嫩。
  • 香酥黃金鴨:辦桌經典的手路菜,做工相當繁複,雖然看起來是全鴨,但只要輕輕一撥,就能嚐到將肉汁鎖住的鮮甜。
  • 龍膽石斑湯:以白菜燉煮的湯底作為收斂,純粹的湯頭彰顯龍膽石斑的清甜海味。
  • 炒米粉:阿茂師招待,拌炒當地的龜甲香醬油香氣十足,店內的熱門招牌。

香賓餐廳

  • 高雄市彌陀區中正路271號 (近彌陀國小)
  • 預約電話: 07-6191183 / 0937ㄧ374123 
  • 營業時間:10:00-20:00,週一公休

漯底社區

漯(ㄊㄚˋ)底社區位在彌陀區的南方,舊稱「納底」和「頂厝」,社區主要是以孫氏宗親血緣為聚落,在清朝乾隆年間從福建泉州渡海來台開墾,因社區東邊便是漯底山,便依著山命名「漯底」。

孫姓移民期間,另外蔡姓移居西南邊的內海南緣,兩家族後代興旺後,逐漸成為同庄的不同角頭,當地的長輩為了區分,依然還是稱漯底為頂厝或頂漯底;而蔡姓家族所居之地則是稱「下漯底」。

漯底社區目前依然以一級產業型態為主:菜園和魚塭。菜園以葉菜類為主,主要種植青江菜、小白菜、油菜、空心菜、芹菜、菠菜和芥菜等,蔬菜資源豐富;漯底為彌陀最早養殖虱目魚的發源地,也飼養大量鱸魚和白蝦,漁塭多在樂安路的左側,與海尾和南寮兩里連接蔓延,面積多達百甲。

魚丸製作

自從養殖技術提升,虱目魚全年皆可生產,若留下許多魚背,棄之可惜,於是食品業者開始加工製造虱目魚丸,彌陀的虱目魚丸強調以現撈的鹹水虱目魚的魚背肉,去除魚刺、魚鱗,加上調味成魚漿。

當天體驗自製的虱目魚丸,運用大拇指的力量,將魚漿擠成球狀,再用湯匙挖起,一顆顆虱目魚丸便大功告成。手作之外,當地有三間以虱目魚丸聞名的老店,分別是興義魚丸、張文山魚丸和魚丸同。

斗笠製作

漯底社區在百年前已引進斗笠的編織技術,成為當時農閒時的家庭副業,一開始是家庭式生產,徒步挑著製作的斗笠到附近村落販售。戰後,腳踏車逐漸普及,居民便載運到各處銷售,使得「頂厝瓜笠」的名聲流通全臺。

1970-1985年代是頂厝瓜笠的全盛時期,一年出貨量曾高達六十萬頂,當時成功嶺暑訓所戴的斗笠,幾乎出自於漯底。後來因工業快速發展,塑膠製的笠胎成本低,又可以大量生產,需要密集人力的手工編織逐年沒落。

近年為了復興這項傳統技藝,漯底社區發展協會經展舉辦志工訓練與活動,邀請老師傅教授技藝,凝聚老中青三代,一同加入復興陣營,斗笠製作步驟,依序如下:

  • 剖竹條。
  • 斗笠編制。
  • 斗笠胎膜定型。
  • 笠緣加箍竹甲。
  • 初縫竹的葉片。
  • 笠緣加箍。
  • 將葉片逐片整編成笠頂。
  • 笠頂縫入塑膠圈加以固定。
  • 鐵環壓制成型。
  • 用尼龍線固定葉片完成斗笠。

彌陀秘境:水煙囪

水煙囪為當地菜園的特殊一景,村落裡目前保有三根,每根約6-7米的高度,因當地的菜園依附著漯底山往西傾斜的地勢,高處菜園會無水可用,因此研發出磚砌的水塔,用來抽取地下水灌溉。

彌陀秘境:蔦松遺址

史前考古學定義蔦松文化是鐵器時代,年代距今1800-500年間,遺址分佈在臺灣西海岸地形,包含嘉南平原、高雄平原和鄰近的丘陵地,出土大量的植物種子、動物遺存、貝飾與貝殼,顯現當時農耕、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樣貌。

1941年日本考古學者國分直一在漯底山西側與頂厝聚落間,紀錄牛稠子文化、蔦松文化和西拉雅族文化等遺址文化,面積廣約165,000平方公里。1954年鄉民孫枝木先生農耕時,又發現出土的石斧、紡錘、黑陶甕和赤陶甕等文物,經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等考證為1400至2000年前的蔦松文化遺址,因與居民的農田緊緊相依,若不刻意尋找,容易錯過。

彌陀秘境:漯底山自然公園

漯底山又稱凹底山,以泥岩惡地形聞名。日治時期開闢岡山空軍機場時,發現漯底山是高屏平原西北側重要的制高點,因此徵用為軍事用地,長期受軍事重地管制,直到2006年撤哨,規劃成自然公園,才揭開漯底山的神秘面紗。

高大的欖仁樹公為起點,自然公園共有互通的三條步道:北橫步道、南橫步道和外環步道,最高處雖然只有52公尺,沿途卻可以收攬吊橋、碉堡、月世界地形、泥火山等豐富的地景樣貌。但這裡若是下過雨後,蚊子非常兇猛,緊緊相隨人的肌膚,建議做好萬全的防蚊措施前來!

小天梯

外環步道的新建吊橋,是彌陀網美景點熱門拍攝的地方。

月世界

泥岩惡地主要遍佈在台南、高雄與台東一帶。顆粒細小,結構鬆散、透水性差等特性,遇到水後容易形成泥流、土石和植被崩落等現象,植物生長困難。

泥火山

漯底山由大小泥岩山群所組成,山上依然可以看到泥火山溢流出來的蹤跡。

碉堡

制高點的駐軍碉堡,自然公園中還有其他小座的碉堡,此座主要是為了混淆敵軍視聽,讓敵軍以這個碉堡為目標,其實真正的人力派駐在山上的其他小型碉堡。

彌陀美食|餘香咖啡

主理人張博仁,原來是衛福部食藥署的公職,為了協助家中辛苦栽植的水產養殖事業,返鄉從事漁業工作,運用天然的養殖方式和生物專業,改善魚塭的品質,提升魚貨品質,拉攏一票死忠客群。

站穩腳步後,運用魚塭旁的廢棄用地,搭建貨櫃屋打造彌陀第一家咖啡館「餘香咖啡」,不僅餐點大量採用產地直輸的無毒養殖食材,也創造當地年輕人的就業機會,提供旅客日落時刻,可以坐在貨櫃屋上愜意享受咖啡,吃些鹹食,欣賞落日餘暉。

餘香咖啡

  • 高雄市南寮路光明巷
  • 營業時間:11:30-17:30,假日提前10:30營業

靠海邊生活節 海岸餐桌

最後的結束在一場靠海邊生活節的海岸餐桌,由台南遠東香格里拉TheMezz龍蝦牛排館的主廚王偉宇設計餐點,以及松鼠與魚自然甜點的甜點主廚劉上銘畫上旅程甜美的句點。

靠海邊生活節 海岸餐桌
台南遠東香格里拉TheMezz龍蝦牛排館的主廚王偉宇
  • 沙拉:尼斯沙拉/虱目魚柳/馬齒莧油

源至於法國南部的經典佳餚尼斯沙拉,主廚將其中的鮪魚換成當地的虱目魚,並佐以從濱海植物馬齒莧萃取一天一夜的精華油,轉譯成這道臺灣風味的尼斯沙拉。

  • 湯品:義大利餃/澄清湯/虱目魚丸

看似洋派的湯,但裡頭卻是虱目魚丸的風味,運用虱目魚皮和虱目魚頭燉煮湯頭,再透過淨化等工序吸附雜質,才能成就這一碗味道強烈卻清澈見底的澄清湯。

  • 熱前菜:消波塊/魚幕斯/海藻

面對彌陀的海岸線,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印象是消波塊,於是主廚混搭墨魚囊與小麥粉,模仿消波塊的外型,並在裡頭填充虱目魚幕斯、乾蔥、百里香和肉豆蔻製成的白醬,非常濃郁。

  • 主菜:虱目魚/金鑽鳳梨/友善時蔬

虱目魚柳一條條撒上海苔粉和黑胡椒,63度穩度舒肥2小時,另外佐以高雄金鑽鳳梨和玉米威士忌製成的醬汁,為虱目魚柳碰撞出更豐富的韻味。

靠海邊生活節 海岸餐桌
松鼠與魚自然甜點的甜點主廚劉上銘
靠海邊生活節 海岸餐桌
  • 甜點:蜜桃荔枝分子慕斯 (大樹玉荷包/馬里光五月桃/台東蜜紅烏龍)

彌陀是臺17線上少數有山有海有港的地方,以調酒層次為概念發想,基底為具有蜜香與紅茶風味的烏龍與玉荷包果粒的水果茶,搭配產至新竹尖石馬里光部落的香甜五月桃與生薑製作口感輕盈的分子慕斯,點綴上手採黃金桂花、檸檬百里香、食用花卉和蜂巢餅。

最後放上帶有檸檬香草風味的瑞典文島HVEN琴酒酒漬玉荷包與五月桃果串,果串上的酒與果汁緩緩滴下杯中,搭配蜂巢餅隨時間融化,創造一杯隨著時間變化風味的甜點。

  • 甜點:五月桃慕斯

五月小滿時節,五月桃正當時,8分熟的果皮玫瑰與白色雙色交襯,嚐來香甜可人,一年產期僅有三週一期一會,裡頭驚喜填入薑汁蜜桃凍、蜜香紅茶蛋糕和白桃慕絲,層層堆疊,放入口中,滿是豐盈的火花。靠海邊生活節海岸餐桌,接下來還有兩場,分別是6/25在漯底社區和7/23靠海邊生活節,會依照當令在地的海鮮農產,相關的活動資訊可以資訊ㄍㄤㄍㄤ好 野餐趣」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PicnicDay/

靠海邊生活節

彌陀,一個靠海的美麗小小鄉鎮,台灣70%虱目魚出產地,大部分高雄人還是不知道,聽到地名總笑著我們是不是山上要不要吃素,請幫我帶一點山產回來。

這裡有是世界唯二的靠海活泥火山,台灣唯二的階梯吊橋,有美麗的港灣景致可以遠眺旗津燈塔跟85大樓,有農漁村特有的溫情款待,這一次我想邀請大家來海邊生活,我們在彌陀這裡靠海邊,彌陀的美,歡迎大家靠海邊生活節,前來體驗。

彌陀海岸光廊市集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