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藝術季2021 • 嵐嶺藝術工作室】地方居民的回憶修復師,以金繼的工藝手法修復在地十五樣回憶物件。

在跟當地知名的古物蒐藏家賴志賢老師的聊天過程中,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延續物命。

嵐嶺藝術工作室

嵐嶺藝術工作室,由三位臺藝大雕塑系出身的同班同學:呂文、林辰勳和李怡璇共同組成團隊,呂文熟悉木刻和木雕的運用、林辰勳擁有翻模和泥塑的專業;原先擅長複合媒材的李怡璇,目前則負責團隊的對外行銷。

因藝術大學薰陶的背景,三人對雕塑創作和材質創作皆熟能生巧,畢業後各自在不同創作領域深耕,但因三人都擁有期望創造不同於美術館、有別於畫廊的理念,開始透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在公共藝術、地景藝術和大地藝術等題材,嘗試迸出新的火花。成為團隊後的三人,時常一起行動,一起場勘、一起參與業主討論和一同分析案件的處理方式,對他們而言,團隊合作比單打獨鬥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其中的團員林辰勳是半個金瓜石在地人,爸媽那一代在三十年前來到這裡,雖然與當地居民比起來,林辰勳家族記憶的時間比較短,但不代表少了深刻。因父母親也是藝術工作者,期望能有一個閑靜的創作空間,便跟隨許多藝術工作者的腳步常駐於此。從小,林辰勳常被帶來金瓜石接受自然環境的浸染,隨著年紀增長,當自己也成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時,他決定回到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山城,尋找一間老宅,豐富更多創作底蘊。

嵐嶺藝術工作室於2020礦山藝術季作品《The Light》,圖片來源:由好友城市漫遊者提供

2020礦山藝術季,嵐嶺藝術工作室的作品《The Light》,透過點燈的支架,在昔日礦工醫院的舊址,重新建構長輩記憶中醫院建築的線條;今年他們延續修復回憶的理念,向在地居民徵求十五個回憶物件,採取交換價值的借用方式,嵐嶺藝術工作室協助修復老舊的回憶物件;但在地居民需要提供這個物件背後的故事。

2021礦山藝術季的計畫剛啟動時,大家一致認為徵件回憶物品是今年礦山藝術季中較難的創作方向,要當地里民免費出借一樣物品,而這件物品可能還是對家族很有意義的象徵,在執行上可能有一定的困難度,尤其當在地居民對計畫內容還不是很熟悉時,有些甚至以為嵐嶺藝術工作室的業務內容是負責修繕電器,但隨著團隊與在地居民不斷地探訪與溝通後,大家都很慷慨,願意參與嵐嶺藝術工作室在今年提出的《回憶修復師》計畫創作。

《回憶修復師》將以線上圖鑑的方式,展出向居民借來的十五個回憶物件,呈現修復前後的對比,以文字和影像後製的方式,讓觀看者了解這樣物品出自於誰、背後有哪些故事、採集里民故事的過程和修復的執行方式,詮釋在地居民的記憶一一礦山的美麗與哀愁。

採訪當天,嵐嶺藝術工作室拿了一盞磺火燈作為代表,是營運九份鄉土館的賴志賢老師所出借。磺火燈是過去礦工採礦一定得帶的重要工具,燈的上層裝水,下層是放置棉布包裹的碳化鈣,藉由開關控制,讓水滴到電石上產生可燃的乙炔,燈座側方的噴嘴噴出,點燃後就能照明,來判斷礦坑裡面的深度。因為點亮磺火燈需要氧氣助燃,當氧氣量不足,燈火就會熄滅,是礦工們的救命燈。

因進行團隊三人對談,為了如實呈現藝術家的作品核心,此篇以Q&A的方式呈現如下。

Q: 徵集十五個物件的過程中,哪一個物件對你影響最深呢?

李怡璇

這裡的人都以自己曾是礦工的人生經歷為傲,非常樂意分享過去工作的鋤頭、老舊的碗、安全帽等。可能因為我是女性,對九份一個阿嬤的菜櫥特別有感觸,九十幾歲的阿嬤,已經有一點失智症,所以是孫女跟我們分享阿嬤的故事。最近家逢變故,他們必須要把阿嬤的宅厝賣掉,在整理房子時,發現一個十分老舊的菜櫥。阿嬤是童養媳,那個菜櫥是他慢慢賺錢累積下來,給自己買的第一個禮物,象徵自己終於不用看別人臉色過日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在過去女性相對弱勢的礦業文化中,菜櫥是阿嬤在大時代下刻苦成長的故事,對那個家族而言,那是阿嬤扶持一個家的象徵。但在潮濕的環境中,椅腳已經腐朽了,正苦惱到底要保存或丟掉時,剛好與這個計畫對上了。

圖片來源:嵐嶺藝術工作室提供
圖片來源:嵐嶺藝術工作室提供

呂文

九份里民小嫻家的木製托盤,小嫻的阿公在九份是一個很厲害的礦工,這輩子把他累積的礦工經驗和礦石成立一個九份金礦博物館,藏量豐富,挖礦文化介紹很深刻。小嫻提供的木製托盤,現在已經不太常見,甚至他一開始只覺得那就是一塊掛在牆上的木板而已,因為阿公過世,小嫻才回來承接博物館的事務,起初並不知道這個物品的含義,直到有天某位學者參訪博物館,才告訴他木製托盤對礦業文化的意義。

後來我們在不同民家拜訪時,開始注意到這件東西,木製托盤是礦工時代的符號,象徵這個家曾經挖到金礦的認證。早期挖到黃金,對整個家族都是值得慶祝的盛事,街頭鄰居也會前來恭賀,挖到金的人會辦桌招待,這個木製托盤就是當時端菜的用具,從這裡可以知道,那個時代的鄰里氛圍十分緊密。

圖片來源:嵐嶺藝術工作室提供

林辰勳

修復的物件中有一本詩畫書籍,他的來源比起其他物件並不是這麼困難,是一本二手書店所販售的古書。華人文化有婚喪喜慶的傳統,遇到重要日子便會題詩作詞。透過收藏很多古物的賴志賢老師講解,我們知道那本書裡九份、金瓜石的歷史脈絡與礦業文化的緣起。古書裡面輯錄很多詩詞、賀詞和道賀文,道賀瑞芳當地一個很大的家族「李家」,他們在礦山這個地區,與基隆顏家並稱,在當時的礦業界稱霸。隨著時代的巨變,這些很有名望的家族,依然靠其他事業體屹立至今。

單單一本書,卻喚起我們對時代的關注,我們修復的雖然是一個物件外在的軀殼,但其中難免包含地方經過流金年代至今的失落感,有點殘破、有點碎裂的軀殼。

詩畫書籍相關修復的圖片來源:嵐嶺藝術工作室提供

Q: 徵件的記憶物品都是不同的媒材,如何做不同材質上的修復嘗試呢?

呂文

回憶修復師的核心精神是「金繼」,「金繼」在日本是很重要的工藝修復技法,主要用在裂開的陶瓷或是缺角的碗盤上,斷裂的話會將白米磨成很黏稠的狀態與漆調製成補土,黏合破碎的陶瓷,器皿也不會有重金屬的問題。

從這個概念發散出去,雖然我們不是修復的專業背景,但對於挑戰修復,我們對每一種材料的掌控有一定的自信,像是腐朽的菜櫥椅腳,擅長泥塑的辰勳用玻璃纖維強化塑膠重新做一個修復,我們找了很多資料,找到適合各種物件修復的方法。

林辰勳

我們之前也沒有修復過古書,修復過程中,嘗試將隨時會四分五裂的古書重新拆解,換上新的材料;同時又得維持原先的古色古香以回饋里民背後的故事。這些物件讓我們擁有許多學習的空間,再次發掘藝術行為過程的可能性。

李怡璇

以阿嬤的菜櫥來說,原本已經少掉兩個抽屜了,團隊除了協助製作新的抽屜外,呂文用他木雕的專業,找來合適的木頭製作新的把手,代替原本金屬把手的部分,為老物件添加新的溫度,希望阿嬤有一天會想起過去快樂的時光。

因為疫情,礦山藝術季調整成線上展覽,我們從上一屆修復環境到現在修復物件,大方向理念到實際小物件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材料不是最困難的方式,最重要的是里民這一塊,這些修復的過程和物件的背景,是否能打動對這個計畫一無所知的外來群眾,進而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不管是不是不曾被提起或是可能在過去不這麼受關注的故事。

阿嬤的菜櫥原先少了兩個抽屜,後來團隊重新補上。圖片來源:嵐嶺藝術工作室提供
甚至找來適合的木頭,為阿嬤重新雕上抽屜把手,希望阿嬤有一天會想起過去快樂的時光。圖片來源:嵐嶺藝術工作室提供

Q: 執行回憶修復師到現在,對這座山城有新的期待或感受嗎?

呂文

有別於團隊其他兩位居住在金瓜石,我是住在板橋的人,因為這個企劃時常上來這裡,沿途看到由盛轉衰的淘金歲月,留存下來的歷史文物遺跡。雖然上來這麼多次,但每次從瑞芳車站前來金瓜石的路上,天空、海和山都會因白天、夜晚、陰天或晴天,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借用當地阿西大哥一句話:「希望金瓜石有別於九份,九份可能一年來100萬人,但他希望是1000個人來1000次,也可以達到一樣的人次。透過這個活動,在地里民可以得到再曝光的機會,我們很少聽到信義區藝術季,藝術季都是舉辦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透過藝術的號招,重新翻轉地方的美。」

林辰勳

很多地方都有老房子、老建築,但好像都變成一個模板擺在一個地方,佈置成老街,賣著章魚燒、烤魷魚這些夜市化的東西,大家逐漸對在地印象也會很模糊。希望透過這次的企劃,讓地方的記憶能夠重新開啟被記得的方式,刺激一般民眾對這裡的想像力和觀察力。讓大家願意去想像,當我們走在這條街,在抬頭和低頭之間,想像以前的人是如何走在一樣的場景內、這裡的房子牆壁是什麼顏色、這裡在這裡會有這個轉角等。以我們的立場出發,希望能帶起大範圍的刺激每一個人對這塊土地的認同感,即便是透過很小的線索,卻可以提供大家找到願意相信思考的方向。

山城在台灣電影新浪潮時,曾經被利用成故事的素材,作為電影大方向的架構。原本大家都是從電影情節或者是口耳相傳,認識這片土地,但「回憶修復師」希望透過修復居民老物件的操作手法,直接從里民口中得到不同版本的礦山,原汁原味端到所有人的面前。

礦山藝術季每一組的作品聚焦在不同的方向,因應在地而生,憑藉不同的藝術家,表現不同說故事的方式,大家看到金瓜石在文化轉型上遇到的困境、崛起、沒落,再因觀光崛起,但在地還是有很多值得再發現的地方,這本美麗的書,期待大家來翻第二次、第三次,細細品嚐上一次沒發現的段落。

礦山藝術季展覽資訊

更多下港女子文章……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