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M+】一週年特展,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初識草間彌生
出身松本市富貴人家的草間彌生,家中只盼她成為一名大家閨秀,找個富豪嫁了。但因爸媽的婚姻並不是很順遂,草間彌生時常背負媽媽的命令,跟蹤花名在外的爸爸,目睹爸爸周旋於不同女人的歡愉中,讓草間彌生從小對性心生恐懼;媽媽不安全感的歇斯底里也發洩在孩子身上,會突然從後方抽走草間彌生的畫作,或是沒收所有畫具作為威脅,使得草間彌生更躲進繪畫的世界。
因為一幅喬治亞歐姬芙的《黑色鳶尾花》,暗黑的生命黑洞與草間彌生的內心產生劇烈衝擊。她寫了封信,寄了幾幅自己的作品給遠在美國的喬治亞歐姬芙。沒想到,已是畫壇傳奇的喬治亞歐姬芙回信給草間彌生,激勵她帶著自己的才華到紐約自我宣傳。為了逃離保守家庭的束縛,渴於繪畫成就的草間彌生,出發前將兩千多幅作品燒掉,以誓言要在紐約完成更優秀的創作,29歲的她,終於告別松本這座山城,看見波瀾壯闊的太平洋,踏向紐約的追夢之路。
到了紐約的草間彌生,面對滿滿的身份劣勢。那時紐約的畫廊圈,還是男人掌控,女藝術家的作品多是以聯展的名義展出,草間彌生是個女人,而且還是一名東方的女人。
為了突破畫廊界的權力高牆,她不惜一切,先是利用日本女性的神秘,身穿和服出現在公眾場合吸引注意;每一場畫廊的歡迎式,一定會打聽是否有大人物在現場,上前攀談,豪不掩飾尋求金主的意念。甚至,自作主張把作品送到一線畫廊,並散布自己作品在該間畫廊展出的消息,逼得畫廊不得不注意到她的作品。但這顆大蘋果依然沒有眷顧她,屢屢在藝術圈提出創新觀點的草間彌生,卻多度被同時代的男藝術家挪用創意,他們坐收名利,當時的草間彌生卻身無分文。
尼克森上台後,美國的社會氛圍日趨保守,更加鞏固畫廊界的白人男性主義,大膽突破的草間彌生再次被藝術圈邊緣化,44歲的她回到日本。因過去多場反越戰裸體乍現的藝術行動,讓草間彌生在日本媒體被嚴重醜化,不僅被母校從校友名冊除名,連家人都怕被指指點點,在雜誌發刊那一天,把書局所有能買到的雜誌全數買回家。
在紐約被忘記,在日本被誤解的草間彌生說:「整個日本好像都覺得我很丟人現眼。」
接下來十幾年間,沒有一間紐約畫廊記得草間彌生的作品,但草間彌生持續她轉化創傷的執念藝術。直到一場富士電視台的展覽,讓草間彌生的作品再次被發現,1989年國際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草間彌生:回顧展,讓草間彌生重新贏回藝術圈的矚目。四年後,日本藝術史學家Akira Tatehata說服政府,讓草間彌生成為首位代表日本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的個人藝術家,那位1966年被威尼斯雙年展請警衛驅趕的草間彌生,到代表日本參展,這一口氣,她掙了27個年頭。
後來,國際開始掀起草間彌生旋風,原本的松本之恥,終於回到自己的家鄉開了大型個展,並對台下的人說:「我終於讓松本鄉親感受到世界對我的認同了。」
M+|草間彌生 一九四五年至今|三組全新作品同步發布
M+紀念開館一週年的「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是需要購買特展門票才可進入的特展,也是草間彌生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舉行的最大回顧展,展出超過200件展品,作品媒材包含繪畫、素描、雕塑、裝置及檔案資料等表現方式。(部分展品敘述是轉述展間的作品介紹)
展覽環繞六大主題:無限、積累、生物宇宙、全面連結、死亡和生命的力量,漸層式體驗草間彌生七十年來各個生涯發展階段的變化,是喜歡草間彌生的人會感到相當過癮的展覽。除了過往作品外,這次M+特展同步發布三件草間彌生的全新作品:
- M+委約根據展覽場域製作的大型裝置《神經的死亡》(2022)
色彩鮮豔的裝置是由布料製成,型態像是神經系統或是巨樹的樹根,作品規模橫跨博物館內的三層樓高,此作品象徵再生呼應草間彌生1976年以布料縫製黑色原點給人陰沈感覺的管狀物,連結生與死的兩端,也代表草間彌生七十年來對無限經驗的著迷。
- 沉浸式體驗的鏡面展品《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2022)
位在潛空間的展品,在標誌性的鏡面玻璃空間注入圓點、LED燈、金屬和懸浮氣球元素,塑造出彷如萬花筒世界的感官體驗。小房間因可能會有暈眩效果,所以會限定每組只能待三十秒;想要重複體驗可以一直重新排隊。
- 地下大堂的大型雕塑,《南瓜》(2022)
草間彌生 |自我肖像、無限
草間彌生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有多幅自畫像,這些作品不像傳統自我像一樣如實繪出藝術家本人的樣貌,而是以變化多端的風格勾勒內心世界,自畫像展品橫跨1950-2020年的題材。
無限這個概念是草間彌生創作生涯裡貫徹始終的主題,營造出無盡空間的繪畫、雕塑和環境。在前往紐約的飛機上,他俯瞰太平洋而開始啟發《無限的網》系列,在巨大畫布填滿一圈圈無窮無盡的筆觸,這些波點聚集成網眼虛空的粒子是他丈量宇宙的無限,藉此表達對生命紛雜無涯的感受。
招牌圖案「無限的網」不僅出現在畫布,像是晚餐聚會場景的《自我消融》重複的圓圈圖案佈滿所有物件,營造出人體模型與不同物品融合合一的錯覺。
草間彌生 |積累
積累的創作來自童年舊居附近河道裡數百萬顆白色石頭,草間彌生欣賞這種豐富得不可勝數的景象,因此重複複製此技法貫穿作品。
軟雕塑是草間彌生在積累系列善用的媒材,展間終於親眼目睹1963年發表的代表作《無題(椅子)》,他將性的恐懼轉化成滿滿的軟雕塑,使這些日常用品看似積累的重複形態佔據,但其實是他直面自己棘手情緒的治療過程,造成當年畫廊內「沒有人會買,但每個人都在討論」的轟動。
2004年作品《再生時刻》,作品充滿稀奇荒誕的狂想意味,帶著圓點的紅色群手亂舞抖動,散發出草間彌生長久以來對生物形態興趣的強烈風格。這件作品推出後大獲成功,持續成長的型態正好呼應他不斷蛻變發展的藝術生涯。
草間彌生 |全面連結
連結和集體是草間彌生藝術生涯強烈的價值觀。近百件鏡面的雕塑作品《雲》有著大小和不規則的型態組成,我們可以把自然、宇宙和窗外的街道連成一體,共同把觀者包覆於無盡的鏡中映像之中,並與眼中的四面全面連結。
草間彌生 |生物宇宙
草間彌生一直將植物視為同類,來自於他的家族在日本群山環繞的松本市經營育苗場,所以很多早期作品是他對花卉植物的觀察,尤其是南瓜最讓他著迷,至今是他作品中的經典題材。
《我永遠的靈魂》印象深刻,系列匯集了藝術生涯中無限、積累、生物宇宙和死亡,作品除了經常出現熟悉的波點和網狀圖案,還有變形蟲、魚鱗、貝殼和樹葉等不同的生命形態。這些色彩鮮明的畫作在那裡直挺挺又坦蕩蕩,許多也沒有特定的擺放方向,而畫作中兇悍又原始的人物展現無限力量,那是他本人畢生為了獲得藝術認同的拼命寫照。
草間彌生:「我創作藝術是為了治癒全人類。」
這位透過畫筆與自身精神疾病長期和平共處的藝術家,以破格而別樹一幟的藝術語言成為當代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亞洲藝術家。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資訊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 M+,九龍博物館道38號
- 展期至2023年5月14日
- M+ 入場門票預購請點我
開放時間
- 星期二至四及週末:10:00–18:00
- 星期五:10:00–22:00
- 星期一:休館
- 最後入場時間為閉館前30分鐘。
- 備註:背包及手提行李不可帶進展廳,所有大型行李必須寄存。訪客可使用儲物櫃及衣帽間寄存租用服務,於參觀期間寄存個人物品,服務按小時收費(可刷八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