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巧雕刻|在平面木材雕琢出立體風景:鑿花職人林柏勳
媽祖遶境|鑿花工藝
美國媒體CNN曾以「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一場健行」形容台灣每年三月瘋媽祖的盛況。由於媽祖誕辰是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從農曆二月起,台灣各地的媽祖廟便開始蓄勢待發籌備各項廟會慶典。其中,台中大甲鎮瀾宮至嘉義新港奉天宮的遶境會香,以及苗栗通霄白沙屯拱天宮至雲林北港朝天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最為盛大,參與盛事的人數在近年已超過300萬人次。
在神明移動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神尊的尺寸量身打造神轎、請轎或請椅,以展現信眾的虔誠與慎重。細看這些木製構件,經常可見精緻的雕刻圖騰,刻畫著與神明相關的傳說故事或是帶有吉祥寓意的花鳥禽獸。這種在木材上刻出紋樣以強調裝飾性的雕刻工藝,稱為「鑿花」。
高雄茄萣的鑿花職人:靖巧雕刻「林柏勳」

身為年輕一代的鑿花職人,林柏勳早在國中時期便對這門技藝萌芽興趣。當年通勤途中,他在公車的廣告螢幕上看到三峽祖師廟的修復紀錄,驚訝於木雕獅子踩的球中球如此精細無比。某天,他發現專門雕刻神佛像的唐南閣正在徵收學徒,便利用課餘時間拜師郭文吉,從磨砂紙開始訓練基本功。
為了精準掌握繪畫線條與立體層次感,林柏勳選擇就讀美工科,並積極精進素描技巧,培養自己的透視能力。然而,由於傳統工藝式微,身邊的親朋好友最初並不看好他的發展前景。
林柏勳解釋,傳統建築的木作可分為大木作與小木作。大木作指的是建築結構的營造工藝,例如木樑、木柱、廟宇藻井等支撐建築的構造;小木作則是非結構性的裝飾,涵蓋雕刻門窗、神桌和請椅等薄木材的應用。他進一步指出:「考量建築成本,如今許多新建廟宇的材料都從中國進口,壓縮了大木作的市場,許多原本專精大木作的師傅因此轉向小木作領域。」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父母曾多次叮囑林柏勳要慎重考慮未來的出路。幸運的是,林柏勳在夠年輕的階段勇於嘗試,而家人最終也轉變想法,認為即使這條路行不通還有足夠的時間轉換職業跑道,於是選擇支持他。林柏勳笑說:「連同學都笑我,說學徒這麼辛苦,報酬又少。但我也不理他們,反正我就是想做。」憑著這股毅然決然的投入態度,二十歲那年他全心投入職場,接續前往台南的晉億雕刻社,拜師王瑞泓,進一步精進藝品雕刻技藝。
早年的學徒制度規定需經歷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但林柏勳花了近兩倍的時間,前後共七年磨練功夫。訂單已排到三年後的靖巧雕刻,不僅象徵他成功踏入這一行的開業證明,更扛起了鑿花工藝傳承給新一輩的頑強使命。
靖巧雕刻|隨時得注意空間感的鑿花工藝

眼前這座由頂福境聖鳴府訂製典藏的媽祖請椅,雕刻著蝦兵蟹將與「化草為木」的典故。傳說中,媽祖在巨浪中拋下數根細草,在水中化為巨杉,成功拯救落難的人民。
收到需求訂單之後,鑿花職人首先得確認圖稿的範圍,並確認木料種類。台灣香樟木、台灣檜木、越南檜木、肖楠和茄苳樹都是常見的材料選項。再來是依據神尊的掌管領域,討論圖稿上的元素與相關的民間故事。

當描圖紙覆蓋在木材上,便開始進行圖面佈局。鑿花職人的功力關鍵在於如何從平面的紙張上,憑藉經驗勾勒出腦海中的立體形象。由於每件作品需求各異,草稿構圖毫無公式可依循。林柏勳指著圖稿紙上遍布的畫叉記號:「繪製草圖時,必須不斷計算畫面,哪些線條要凸出來強調,哪些又是凹下去得挖除的部分,排版講究平衡。」



進入正式雕刻前的粗胚施做是鑿花職人在學徒時期的心魔關卡。為了讓細扁刀具深入木材精雕細琢,必須先用電鑽和線鋸在打叉的區域鑽孔,再以鑿刀與木槌雕鑿出畫面景深。
「鑿刀一下去,原先完整的圖騰草稿就不見了。大家擔心出錯,又回去畫草稿,許多人在這一關反覆卻步。因此這一行真正能執行粗胚雕刻的師傅少之又少。」熬過艱困時期的林柏勳,心法全憑三個字說服自己:「不要怕。」
靖巧雕刻|成品以年為單位等待

鑿花工藝有種技法稱為「內枝外葉」,字面指的是枝幹與樹葉在不同層次交錯疊合,同時也是代表著鑿花職人如何讓畫面表現得豐富熱鬧。然而,從粗胚木料到精妙圖騰線條的展現,職人們必先利其器。
除了常見的平口刀、圓口刀和尖尾刀,師傅們也會客製化順手的工具,例如將打檔桿、刮耳雲刀或裁縫刀改製成不同厚薄的刀嘴,以精細雕刻花草的流線輪廓、人物服裝的皺褶,甚至動物的皮毛紋理,使作品更加活靈活現。


今年若參加媽祖遶境,何不伸頭欣賞神轎或請椅上的鑿花工藝?每處雕刻都是職人們急不得的謹慎細心,從選材到最後噴上護木漆,整個製程往往需時一年半至三年才能交件。林柏勳期望未來能組建自己的工藝團隊以提升產能,讓這項傳統技藝得以有更多的新一代,繼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