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高美館展覽介紹,六大展區的經典展品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高美館展覽介紹,六大展區的經典展品

攝影與繪畫的分別,大概是前者為人事物場景相疊起來的一瞬間,一個快門成為永恆;而後者則是將一個靈光乍現的瞬間,透過畫筆花好幾個月完成。

高美館作為英國泰德美術館唯一的海外巡迴站,展內精選34件泰德美術館的典藏,更有21件平常民眾看不到的私人珍藏作品,以一場「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特展,表述出當攝影出現之後,近代繪畫如何透過藝術媒材的轉換與文化內涵,激發出虛實之間的創作探問。

第一展區:攝影時代的繪畫

Dorothea Lange〈移工母親〉
Dorothea Lange〈移工母親〉,1936年。

二十世紀,藝術家透過攝影來創作,希望透過鏡頭再現出真實樣貌。展覽以Dorothea Lange拍攝的〈移工母親〉為起始點,藉由一名母親愁苦的神情敘述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的農工寫照,當時被認為是人們在貧困時依然堅忍的象徵。

但事實是照片裡的母親是因為車子拋錨,暫停在農場邊。而該名母親也在多年後表示,寧可當時沒有被拍下這張照片。Dorothea Lange沒有問他的名字,也說他不會賣那些照片。這張照片的目的原意是喚起人們對社會的關懷,但當被攝者的影像透過傳播之後,是否還能如實傳遞「真實」?成為紀實攝影背後擁有多種解釋的灰色空間。

Alice Neel 〈108街的波多黎各男孩〉
Alice Neel 〈108街的波多黎各男孩〉,1955年。

但來到Alice Neel 畫筆下的〈108街的波多黎各男孩〉,手插口袋、看起來一臉不在乎的青少年神情,就像是街區小霸王。Alice Neel 以芸芸眾生為證,畫下自己經歷的所見所聞,那這樣的繪畫作品,難道有比攝影還虛幻嗎?

哭泣的女人,畢卡索
巴布羅.畢卡索〈哭泣的女人〉,1937年。

1937 年,西班牙的格爾尼卡遭到戰機的轟炸,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成為著名的反戰繪畫。而〈哭泣的女人〉是苦難的延續,仔細看畫中模特兒的眼睛,正是轟炸機的身影。畫作以銳利的線條搭配稜⾓分明的塊面,控訴戰爭的刺痛與無情。

第二展區:拉鋸

蓋奧格·巴塞利茲〈吃橘子的人之二〉
Georg Baselitz〈吃橘子的人之二〉,1981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的叛逆展區。在攝影還沒出現之前,君王或權貴會找畫師來繪製肖像畫。畫師為了討好,可能會美化眼前的人物,那這樣還是肖像畫的存在目的嗎?作品裡的真實又是什麼呢?

這一展區的畫家游刃有餘地掌握著繪畫素材,Francis Bacon透過扭曲和分裂破壞了現實的描繪。他不修飾,但也不如實呈現,他認為人是複雜的,或許超乎表象的變形與失真,才是人真正的樣貌。

我喜歡德國藝術家Georg Baselitz〈吃橘子的人之二〉。在網路上綜合非池中與典藏的相關報導,得知Georg Baselitz是一名出生於東德的藝術家,二戰帶來的廢墟場景影響著他的創作風格,眾生百態成為繪畫主題的一部分。

後來,Georg Baselitz開始將畫面中的人物顛倒,讓觀看者擺脫既定的接收方式,不要只看見圖畫中的對象,而是能從畫面的粗獷筆觸與展現的爆發力,重新發掘藝術家整體到底想表達什麼,感受其別出心裁的訊息傳遞。這樣的風格反映著他挑戰傳統且不拘一格的性格,成為自己作品的特色之一。

第三展區:如畫的場景

Jeff Wall透過〈突如其來的一陣風(借鑒葛飾北齋)〉
Jeff Wall〈突如其來的一陣風(借鑒葛飾北齋)〉,1993

Jeff Wall為加拿大的攝影師,以重現19世紀的繪畫元素而聞名。Jeff Wall認為,在攝影中存在著一個真實的時刻,那是快門放掉的那一瞬間。反觀繪畫,則是在瞬間裡面可以共存著過去、現在和未來,創造出美麗的萬象事物。換句話說,在繪畫中能輕易呈現的畫面,有可能是真實世界難以共存的瞬間畫面。

因此Jeff Wall透過〈突如其來的一陣風(借鑒葛飾北齋)〉的編導式的攝影作品挑戰繪畫與攝影之間交疊的敘事方式。Jeff Wall在構圖上模仿葛飾北齋的浮世繪作品,從四個人物的動作、用釣線標示畫面中被吹到空中的紙張位置,巧妙安排畫面張力,花費了一年多時間拍攝了上百張照片,透過數位疊加技術才完成了這幅看似一瞬間的經典作品。

第四展區:凝視的詩意

杉本博司的〈海景〉

「每次眺望大海,我都感到一股平靜的安全感,彷彿回到遠祖的家;踏上了一場觀看之旅。」──杉本博司。

繪畫家在畫作透過各式各樣的構圖方式,回應了攝影精確性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攝影師也從傳統繪畫汲取養分,讓攝影圖像詮釋出新的觀看方式。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將時間拍入畫面,他運用長時間曝光的技術,讓海平線上的光線曝光沖印在相紙上,產生沒有邊界的壯闊圖像。每一幅背後都是杉本博司看待生命的哲學,當時間的延展性延伸至了精神象限,眼前即是永恆。

第五展區: 歷史取鏡 

歷史取鏡展區探討了繪畫創作是否賦予攝影真實存在的意義。例如,Gerhard Richter 根據照片重新繪製的《兩支蠟燭》,其中的微光仍然是真實的嗎?《感恩節》的繪者 John Currin 深受19世紀法國藝術家 Gustave Courbet 的影響,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基礎。他的畫作雖然帶有古典氛圍,但實際上暗示了某些當代議題。另外,經常將女人繪畫成歪曲的身體或是誇大的神情,是 John Currin 著名的表現方式。

第六展區:融合新境

David Hockney 〈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
David Hockney 〈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1972

David Hockney 〈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為本次特展的重點作品,因為該幅為臺灣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先生的私人收藏,平時不會出現在博物館展出。而這幅作品同時也在2018年佳士得拍賣出27.3億台幣的高價,讓David Hockney成為身價最高的在世藝術家。

〈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是結合兩張不同角度與場景的照片而誕生的作品,背後群山是點描法的筆觸,而前景的水紋在遠近不等的距離觀看,各有不同的觀賞韻味,吸引人駐足許久。

麥可 阿米泰吉 應許之地
Michael Armitage,〈應許之地〉,2019。

融合新境展區同時匯聚藝術家們多方探索繪畫的創新嘗試,像是出生於肯亞的非裔英國藝術家Michael Armitage,選用盧布戈樹皮作畫。

經由帶領我們導覽的楊蕙菁老師介紹,盧布戈在烏干達南部是做為裹屍布或傳統服飾使用,從樹剝下來後得經過清洗、泡製、使用工具搥打和風乾,才能成為畫布。展間也引用了Michael Armitage一段話:「布面上的樹皮斷片、孔洞、縫隙、紋理,阻礙了顏料脫離畫筆後的途徑──幾乎是一種反繪畫的表現。」在〈應許之地〉的畫面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畫布縫紉的痕跡。

「畫家建構世界,攝影師揭露世界。」再次回想特展起點的那句話,經歷過六個展間拋出的探詢,心中那條繪畫與攝影之間的虛實界線還存在嗎?

高美館展覽服務項目

  • 個人語音導覽機 150元/台

一手一機,搭配作品隨時細細聆聽,獻給喜歡沉浸在大師作品中的您。

  • 專人定時團體導覽 50元/人

週二至週日10:30 (每日僅一場,導覽約1小時)。為了維護參觀品質,參與人數為30人,每人酌收導覽接收機維護費50元。

  • 團體導覽預約 50元/人 (團體定義:10人(含)以上)

開放團體預約時段:週二至週五13:00-17:00(導覽預約專線:07-5550331#241 葉小姐)

高美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展覽資訊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 展覽期間:即日起至2024年11月17日
  • 開館時間:09:30–17:30,週一休館
  •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
  • 高美館交通位置: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搭臺鐵至美術館站→步行約12分鐘 |搭高鐵至左營站下或搭臺鐵至高雄站下→轉搭高雄捷運凹子底站→轉搭高雄市公車至高雄市立美術館站
  • 高美館門票: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門票KKday
  • 高美館附近美食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