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檜木桶】手工製作竹籠與木桶的百年堅持,台南職人「榮木桶行」
手工製作竹籠與木桶的百年堅持,家傳三代的臺南「榮木桶行」
圓形一直以來都是事物和諧的象徵,因此人們在過年時圍爐、品嚐圓竹籠蒸製的粿食,或在龍鳳盤中擺放滿滿的水果,到廟宇祈求平順昌盛。在這些傳統習俗中,臺灣的職人也發揮了重要的角色,像是手工製作竹籠的真功夫,不僅用竹片炊出了巷弄裡的經典美食,更象徵著禁得起歲月考驗、堅固耐用的傳統技藝。
位於臺南公園旁邊的榮木桶行,是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店,已經傳承到第三代。店家以檜木浴桶、泡腳桶、蒸籠桶和竹蒸籠等木製器皿為主要營業項目。榮木桶行不僅致力於持續生產高品質的木製品,也扮演著老物修繕的角色,不少人將家傳的舊竹籠與木桶拿來給師傅們修理,延續器具的生命。
榮木桶行的店面位置恰好位居在喧譁熱鬧的十字路口,只要停在這路口等待紅綠燈,便能看到那層層堆起的竹籠外框。師傅蹲坐在門口,仰賴著天然的日照光線,專注穿引著手上的竹片。
台南職人|日治時期起家的榮木桶行
根據國家文化記憶庫的網站記載,榮木桶行的店號名稱源自第二代傳承人的名字「王榮木」,而這間起家於日治時期的桶行,最初主要是經營日本客戶的生意。第一代王定負責製作日本軍隊所需的檜木桶,當時木桶被廣泛應用在炊煮米飯、蒸煮食物到沐浴用途,市場需求相當蓬勃。王定製作的木桶品質優良,全盛時期店內甚至聘請了多位師傅一起穩定產量。
到了第二代王榮木,身處在小吃文化如此興旺的臺南地區,榮木桶行的手工器皿逐漸成為許多知名店家口耳相傳的指定專用,像是當地飄香超過一甲子的克林台包、擁有四十多年歷史的福記肉圓所用的肉圓蒸籠,以及近年崛起的餐飲品牌糯夫米糕所用的米糕木桶,都是來自於榮木桶行。
由於過去榮木桶行主要是在嘉義市區的木材街林森西路沿線購買木材,嘉義地區也有不少榮木桶行長期合作的對象,例如被譽為平價版鼎泰豐的豆豆小籠湯包,便是榮木桶行的長年固定客戶,定期訂購竹蒸籠。
百年產業的傳承
目前榮木桶行由第三代經營,兄弟檔王開弘與王炳文負責扛起家族事業的招牌。原先兩人都有不同的職業生涯,但擔心傳統技藝逐漸式微,再加上劣質木材的低價競爭,導致市面上品質精良的木桶與蒸籠變得越來越難尋覓。
在這樣的環境下,兄弟倆過去曾在《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節目採訪時分享過,這使他們回想起家族長輩耳提面命的忠告:「做事情要腳踏實地,一步步老實地做,不能昧著良心做無良生意。」深感家傳「良心事業」的使命,兩人紛紛返家繼續傳承這門純樸而辛勞的手工技藝。
隨著時代的產業演變,相關的手工木桶與蒸籠業者紛紛結束營業,而榮木桶行成為臺南地區生存下來的稀有店家。儘管整體產業不如以往,但他們深信品質會說話:「只要我們做好每一個環節,產品比別人還耐用,顧客一定都會在。」然後開始笑著細數哪些店家今年又再次大量回購,以實際業績證明榮木桶行的生存能耐。
按部就班的手工製程
以竹材和木材為業的職人們,從選購材料、劈開、浸濕塑形,一直到淘汰蟲蛀的良莠審核,每一步製程都是親力親為。
第三代傳人弟弟王炳文在地板上用粉筆畫一個圓圈,正好是蒸籠中間竹籠片的尺寸大小,他熟稔地將竹片交纏、固定,構成一格格菱形的交叉圖案,再把半成品堆放在一旁,等待後續再將其與外框密合。
哥哥王開弘則是坐在裡頭的長木凳,手握籠框,一個大弧形將他包圍其中。使用手鋸弓裁下不必要的部分,一圈圈兜起厚實的籠框,再善用工具敲實密合程度,白鐵線將把手與竹片綁得緊實,都是延長蒸籠使用壽命的重要關鍵。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以食客的身份與手作蒸籠邂逅,但當下一次掀起小吃店的竹籠蓋子時,不要忘記在霧氣氤氲背後,有群技藝的守護者仍在這時代裡辛勤地製作,才使得蒸籠能夠充分透氣,成就裡頭被適當水份滋養的街頭美食。
手工竹籠、檜木桶|榮木桶行
- 台南市北區公園北路88巷1號
- 09:30–12:00; 14:30–21:00(週日公休)
- 檜木桶價格依照使用材質而定
- 原文刊登於上信饌玉文化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