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藝術季2021 • 藝術家曾熙凱X臺灣礦物學者黃克峻】走在最天然的「礦物園」地質地景,許金瓜石一個嶄新的面貌。

我們投射的想法是把這些礦石轉化成耳熟能詳的臺灣特有種生物,成為大家更認識礦物的載體。

礦山藝術季,礦物園

臺灣黑熊、穿山甲、石虎、帝雉是臺灣最知名的野生動物。但你知道臺灣最知名的礦物有哪些嗎? 一定不知道。這就是「礦物園」試圖做的事。

原先受工業設計訓練的藝術家曾熙凱,在2008年就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期間,接觸到應用藝術,從工藝思維導入量產價值,嘗試材料的探索與市場需求的測試是否能相互並存,從中領會藝術和設計沒必要分開。後來,接觸展覽策劃經驗的他,開始能透過不同形式分享理念,時常以食物創作為媒介,將劇場的故事思維帶進展場,碰撞不同說故事的方式。

2020年,熙凱在網路上看到策展人黃鼎堯分享礦山藝術季作品的招募影片,認為影片很有質感,是個有趣的企劃,便報名徵件,若去年來造訪過礦山藝術季的訪客,對那座位於溪床中的作品《階梯通往之處》絕對不陌生,從祈堂橋向下眺望,用一顆顆金色的石頭階梯,闡述過往對此地的淘金夢,身後的滾水浪花都無法澆熄礦脈的憧憬與想像。

與金瓜石毫無關聯的熙凱,去年與金瓜石播下結緣的種子後,今年線上的礦山藝術季持續結果,攜手臺灣礦物學者黃克峻老師,將虛無的淘金夢拉回真實,實事求是地走訪金瓜石這座大型的地質公園,綻放出今年的主題:礦物園。

礦物入魂的研究學者:黃克峻

一輩子幾乎是與石頭為伍的克峻老師,從幼稚園就開始撿石頭,喜歡看著不同且多樣的花紋,兒時的玩具箱裡是一大堆層層疊疊的石頭,對礦石懷有濃厚的興趣。這一切可能與他的生長背景相關,克峻老師的爺爺曾在煤礦場工作,是礦場的廠長,幫家族蓋了一棟樓。雖然爺爺在他出生前就在礦坑的意外過世,但家中一直有長輩從事與礦相關的工作,他的家鄉瑞芳當年到處都有末代的煤礦場,從小喜歡要求大人帶他到礦場去,追著礦車撿拾從上頭掉下來的碎片,或到礦坑口看著礦工上工與下工,幻想著他們在地底下會遇見什麼寶藏,童年時期的塗鴉盡是幻想中的地下礦坑。

國小二年級,舉家從瑞芳搬到九份,克峻老師發現,原先喜愛從河邊撿拾回來的鵝卵石圓石頭,在礦山搖身一變成了閃閃亮亮且帶有結晶的礦石,每一次鐵鎚的敲打,可能都會命中宛如閃亮寶藏的礦物,礦場開拓了他認識石頭的視野。

【礦山藝術季2021 • 藝術家曾熙凱X臺灣礦物學者黃克峻】走在最天然的「礦物園」地質地景,許金瓜石一個嶄新的面貌。

開了眼界後緊接而來的就是綿延不絕的好奇心,到底九份與金瓜石的礦石為何與眾不同?

克峻老師開始翻閱書籍,透過搜集資料,漸漸地建立起地質學的觀念,在九份與金瓜石這片臺灣礦物種類最多的地方,擁有收集不完的石頭種類與地質變化,當同年紀的同學們在集郵、玩具車,克峻老師則像個對世界充滿探索慾望的小小科學家,將一塊塊收集好的礦物,分門別類,寫好標籤,從不妥協。

隨著礦業的沒落,礦場一個個收掉了,礦場嗡嗡嗡的天車與風管聲漸漸消失在記憶,蕭條的九份與金瓜石,在後些年因為電影的加持下,搖身一變成觀光勝地。

原先礦業的金脈,全部轉換到觀光街區,爸媽忙著做生意,身為獨子的克峻老師大多時間與自己獨處,他的爸媽支持著他那些龐大的收藏,買了一個收藏櫃,存放克峻老師收集來的寶藏;還帶著他跑遍書局,踏尋那一本本其實當時也看不太懂的海外礦物書籍,甚至連大學的礦物學課本都用盡管道取得。

到了國中,對於知名礦物與產地都已有基本的認識,在一次能出國念書的機會下,選擇去礦業發達的澳洲,落地墨爾本,在那裡加入礦物學協會,參與墨爾本博物館的收藏組當志工,持續搜尋各種礦物的收藏、大量接觸礦石的訊息,看著外國人對待礦石標本的態度,除了自然科學之外,還持有人文歷史的觀念,都讓克峻老師用更多元的角度深耕石頭的世界。

與礦山藝術季的緣起是一場擦邊球的相遇,因緣際會認識了策展人鼎堯,在多次田野調查的接觸,提供地質學的專業輔助藝術季團隊的創作,讓這一檔藝術季,多了更多科學精神在其中。

攜手造一座礦物園:藝術家曾熙凱

藝術家熙凱透過克峻老師的地質專業,期許自己在作品的創作上,能夠為在地的社群帶來一點影響,如克峻老師所言,在地的礦山人,大家可能還知道這裡有黃金、有銅礦,但其他鮮少被提及的事物或生活背景,是否都還記得呢?

2021年的礦山藝術季,藝術家熙凱以礦物園為題,尋求五種礦物,透過五種礦石的特性,再製成五種臺灣稀有動物。創作的源頭希望藉由礦石轉化成耳熟能詳的生物,成為介紹臺灣礦物的載題,例如生鐵礦製成的臺灣帝雉、硫砷銅礦的臺灣黑熊,這些針鐵礦在國際地位跟這些特有種平起平坐,但在長期的土地教育中,發現礦物學脫隊了,是在教育裡面沒有被強調的領域,透過話題操作的轉譯,重新認識臺灣的地質學。

熙凱說:「礦物背後都有不同故事的脈絡,例如黃鐵礦在當地被稱為愚人金,因為外地人來到礦山,都會誤以為是黃金,在地人便會訕笑這件事,這是每一顆礦物背後,仔細探究,一些有趣的發現。」

臺灣的礦石其實在國際間具有知名度,因為晶體保存完整,國外很多研究期刊和地質學封面會採用臺灣礦石的照片,現代的教育裡,我們知道臺灣有很多可愛卻瀕危的動物,這幾年也有植物熱,讓更多人踏入植物學的領域;但礦物學的領域是陌生的,針對礦迷,熙凱分享:「完全是截然不同的角度,他們可能從能量學、神秘學,甚至是礦物溝通師的領域去探究地質,那是一個對礦石很著迷的社群,我們平常可能接觸不到,但有次克峻老師的線上講座,吸引一堆礦物迷上線旁聽,我們認為現在是一個恰巧的時間點,在藝術季中成為一個槓桿,讓更多人了解礦石文化。」

對克峻老師而言,礦物園的藝術創作是貼近大眾說故事的方式,他在許久以前就一直思考礦物推廣的極限,若單純推廣礦石,對社會大眾有一段懸殊的距離,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對礦石產生喜好,很難得到群眾的目光與關注。因此他曾思考一系列的礦物狂想曲,希望找到一個友善的媒介,作為礦石二創的延伸,展延基本特性,透過不同載體的力量,搭建起讓社會大眾輕易踏入的礦物世界。

「礦物園」的起頭,是根據臺灣百年前的博物學時代,在當時各種知名生物的命名年代中,很遺憾在今日很多是瀕臨滅絕的生物而廣泛受到保護;但同個年代發現的礦物,卻已全部於教育資訊中消失,而它們今日除了停止開礦而快速消失在國民的認識之外,更危險的是礦石的認知地位不如生物,無法復育,礦物學算是極度弱勢,也極需關注的自然議題。

在金瓜石和九份的山城間,礦石是這片土地的強項,它擁有臺灣礦物物種總類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將瀕危的臺灣生物披上臺灣礦物晶體的皮毛,雙方認為是一種很合情合理的創作,意圖表達一百年來資訊不對等的矛盾。

但這樣的創作其實難度很高。因為礦物的形態與規則是很難被繪製甚至複製,作品的表現手法需要熙凱的藝術專業,質地特性則是依靠克峻老師的地質知識,如何將生物與礦物兩者有意義的組合,甚至讓作品不要不小心成被輻射照過頭的生物,具備美感,更加不容易。

因此,試圖呈現心中的礦物與生物能達到平衡,是今年作品最需下足功夫的操作,除了外型「仿生」之外,更重要的是結合礦山的地景,考量礦物的習性,這隻生物可能出現在礦山哪個地景位置,例如:本山六坑的穿山甲、茶壺山的帝雉、勸濟堂後面山溝的臺灣黑熊、本山礦場的白海豚等,混合礦物與生物的概念,升級成金瓜石九份特有的傳說:一隻隻礦石產的神獸。

當人們看著奇怪但又熟悉的生物輪廓,或許能多想理解一下眼前的奇特物種是想傳達什麼,這一大片礦山,在礦業沒落後,我們期許他是一片被公眾認識的天然地質公園,透過藝術季的生物來當作礦物學的載體,也許能創造讓一扇理解礦物保育困境的窗口。

藝術家熙凱最後道:「其實我對金瓜石還不是很熟,很多地方都還沒去過,所以期待著這些作品如果是真正的生物,應該出現在金瓜石什麼地方,期待在未來的採集路線中,把作品帶到那個場域,做一次攝影拍攝,在這片地質公園想像的土地上,藉由作品在地景上賦予的地標意義,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帶大家重新認識這裡的地層和礦物產生。」

金瓜石的未來與期許

保存礦石與地質教育成了延續礦山的策略,礦山藝術季希望讓人們重新理解這座山有過甚麼,透過物證的保存或是轉換說故事的方式,為地方留下延續的可能。克峻老師把石頭或礦石當作礦山記憶的載體,他分享:「礦山的活動,總是有一群喜歡家鄉礦石的人,像一場尋寶遊戲,大家過去尋找礦石、搜集礦石,隨著時間後移,礦山的石頭越來越少見,拿著礦石回憶當時這種類的礦石在當時是在哪一個地域發現,有點像時間的紀念品。」從石頭中閱讀百萬年前地質作用和火山的生成,也可以看見一百年前的前人,因為發現礦石而研製新的冶煉手法,建造養活無數家庭的工廠。

今日標本保存非常有限,但在留存的標本中能有妥善的保存策略是非常迫切的。因此,地質公園建立的概念,不只是為了輔助觀光,而是為了保存這座山最重要的本質,這裡真的不是只有黃金而已。

礦山藝術季展覽資訊

更多下港女子文章……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