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旗津 • 山津塢】大漁旗製作的文化復興,對日子乘風破浪的祝福。

高雄旗津山津塢

山津塢

作為上信饌玉2022年專欄的年尾,恭喜我們都在百多個日子裡屈腳蹲伏,沒有被柴米油鹽打倒,終於在這個時刻能昂然挺立地迎接下一年的到來。祝福新的人生版圖能在未來順利啟航,這一期特別前往位於高雄旗津的旗津社會開創基地,這裡是過往海軍第四造船廠技工宿舍修復活化的空間,目前提供技職團隊進駐使用。山津塢是其中一支專門復興大漁旗製作文化的團隊,當天由張淑雯和陳依寧兩位成員分享,將這份祝福的傳承糊染給大家。

高雄山津塢

大漁旗文化

高雄在日治時期造船業蓬勃發展,尤其旗津與前鎮一帶造船廠眾多。1930年代,日本的大漁旗文化飄洋過海來到臺灣,只要有新船即將進行船舶下水典禮,船家的親朋好友便會贈送大漁旗祝福,旗幟插得越多越顯派頭,象徵在地方越有聲望,人脈廣闊。

大漁旗製作

大漁旗上除了船號與致贈者的名字外,通常繪有鮪魚和旗魚這類高經濟價值的魚種,並附上簡潔有力的吉利賀詞,像是加上三點水的「漁」字,祝福該艘漁船滿載而歸;抑或載字加上人字旁的「儎」字,代表要把人全部平安地運回來。依寧分享,在與日本龜崎染工交流後發現,日本的大漁旗有些是繪製鯛魚,在日文裡是幸福的含義;捆在一起的干貝代表團結與豐收,因國情而異的圖騰,相當有趣!

隨著1970年代經濟起飛與印刷技術的成熟,以傳統米糊製作的大漁旗趕不上大量製作的需求,大漁旗紛紛改用網版印刷快速套色,手工技藝逐年式微。山津塢團員李怡志在與中山大學合作高雄在地職人調查的時期,驚覺傳統大漁旗職人日漸凋零,這項技藝即將失傳在港都文化中,便與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團隊,展開一連串的復興路程。

高雄絹印|山津塢絹印

工作室懸著一幅僅有線條勾勒的素白漁旗,淑雯表示,米糠、糯米和石灰混製的糯米糊具有黏性,裝入糊筒(似擠花袋)中進行圖騰鉤邊,必須要懸空作畫才不會讓布黏在桌面上。依照當下的氣候狀況,等待糯米糊全乾的時間長短不一,得全部乾燥後才能進行一層層顏料疊加的上色作業。

山津塢絹印
高雄山津塢絹印

染料放入特製蒸箱內進行高溫定色,再洗滌晾曬,最後被洗掉的糯米糊就會剝落露出原本旗幟的底色,也成為圖騰的白邊線條。早期傳統染色的大漁旗透過酸洗,染料會滲透進布料的纖維,兩面的色彩皆很鮮艷,沒有正反面之分;但現行的染料沒有進行酸洗,反而日曬會褪色。

工序繁複,但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到這項工藝,漁旗文化的推廣從山津塢絹印開始,將環節設計至展演活動。例如,號招一百個從國小到長青年齡的鹽埕在地人,將對人生的祝福實作至錦旗上。團隊有趣地發現,國小與長青組的願望相近,都是以健康、福氣和平安等單純的詞彙,祈福日常。國高中階段開始有學業壓力,會出現一些夢想與勝負的字詞;也會有藝人偶像的崇拜字眼。在職場的社會人士,則是寫下一些「喵」和「旺」等字眼,為庸庸碌碌的生活添加趣味。

海軍建築

走出山津塢的工作室,即可遠眺海平面上幾艘斜斜上翹的船頭,隨浪飄搖,在視線裡擁擠地熱鬧。若要為新的一年寫下一字的祝福,您會在您的人生旗幟上,放上什麼字呢?

  • 大漁旗製作的相關最新訊息請參考山津塢
  • 原文刊載於上信饌玉2022年12月會員電子報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