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故事】清明節氣,認識清明節的潤餅文化與祭祖習俗

清明節 踏青

清明節意義|清明節氣

《曆書》是一本專門記載黃道吉日與節氣的書籍,其中記載著:「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這段文字的意思是,清明為節氣春分後的第十五天,此時大地萬物清新明朗,生機盎然,恰逢春季耕種的好時機。

清明其實是一個節氣的概念,每年落在國曆四月四日至四月六日的清明節連假之間,排序在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五個。因此,它並非是一個特定的節慶日期。

隨著時代變遷,清明節已經成為臺灣每年與兒童節相連的連續假期。由於大多數的上班族都是依照日曆上的紅字安排休假,因此遵循閩南習俗的人們多數會選擇在這段期間返鄉祭祖追思。此外,也延伸了到郊外踏青、全家團聚吃潤餅的習俗。

此篇文章將介紹清明節的常見習俗以及流程意義,同時也會分享清明潤餅在南北地區的製作差異。

清明節故事|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拜拜

清明節是柳樹抽枝發芽的時機,由於柳枝在佛學中被稱為「鬼怖木」,民間習俗會將柳枝掛在家門口,或者前往祭祖的人們會配戴柳枝、柳條在頭上,以作為驅邪避災的防護措施。

清明節的祭祖活動通常會在戶外的山坡綠地舉行,家人們會在這時候一起整理家族墓地並懷念逝去親人。清明祭祖的過程裡,有個「脫殼」的重要環節。人們會將塗成吉祥色系的紅鴨蛋或紅雞蛋敲碎,將剝除的蛋殼撒在祖先的墓上,而一起祭祖的長輩會把熟蛋交給晚輩吃掉,象徵著家族世代的傳承更替,同時也是請求祖先保佑後代子孫平安健康,日子順遂。

忙完之後,大家時常會團聚吃飯敘舊,同時也適合進行春遊踏青,共同度過被大自然綠意圍繞的溫馴午後。其實清明節的習俗,因為是萬物新生的節氣,早年還有許多動態的活動,例如至春秋時期有盪鞦韆的習俗;而唐代時則流行拔河比賽。

謠傳,古代的女性家眷受到嚴格的規範拘束,不得隨意走出閨房。這些大家閨秀或是未婚女子只有每到春光明媚的時候,才被允許可以大肆地走到戶外,在庭院盪鞦韆,享受春光。至於唐代盛行的拔河則是因為群眾聚集的加油聲相當熱鬧,因此當時也被視為祈求五穀豐收的盛典。

清明節潤餅文化

清明節潤餅

每到清明節前夕,傳統市場的潤餅攤位就會開始大排長龍;有些家庭則是會張羅配菜,讓家人各自在潤餅皮上鋪蓋喜歡的菜色,包捲成長條狀食用。

北部經典潤餅

北部潤餅 紅燒肉

潤餅普遍常見的配料有高麗菜、豆芽菜、豆乾、蛋酥和蘿蔔乾,而根據臺灣各地飲食文化的不同,內餡也會因地變化。像是北臺灣的潤餅時常出現紅糟肉;南部口味則偏甜,花生粉的比例是糖粉比較高。

惠Q潤餅

  • 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73-1號
  • 營業日:週三、週四、週六、週日 07:00-13:00

南部經典潤餅

南部 潤餅 油麵

除此之外,雲嘉南地區有些攤販會加入油麵或豆菜麵,增加飽足感;台中清水因為靠海,當地人從小習慣品嚐內撒海苔粉的潤餅⋯⋯形成臺灣各地獨有的潤餅派系。

至於清明時節會流行吃潤餅,多是源自寒食節禁火的習俗。普遍聽到兩種說法:其一是晉文公為了紀念忠肝義膽的介之推,禁止在這天用火;另一說是初春乾燥容易引起火災,所以在進行莊嚴的祭祖活動時,要記得小心用火,避免引發山林火災。

無論清明節的冷食文化如何演變,各家餐桌上的潤餅擁有哪些配料,已經成為臺灣每逢清明假期的熱門話題。

朴子第一市場 永豐春捲冰果室 (有油麵的春捲)

  • 嘉義縣朴子市第一市場59號
  • 08:30-22:30

清明節習俗禁忌|清明節祭祖的籌備與禁忌

民間傳統觀念認為祖先墓園的好壞,與後代子孫發展的興衰息息相關。因此早在樹葬、海葬和花葬等多元環保的形式出現之前,許多家庭都相當重視墓園的風水,甚至在掃墓都會嚴守分寸,例如不得穿鮮豔色彩的衣服祭祖以示尊重,也不可以購買鳳梨、葡萄和荔枝這類象徵繁衍與興盛的水果作為供品,避免招來厄運。

然而,清明時節的慎終追遠不僅代表著尊重家族已逝的長輩,也象徵著家庭關係的團結。眾人約定在這天相聚,一起清理家族墓園的雜草,並籌備鮮花、素菜、三牲、粿類和紙錢等供品。

清明節 節氣

其中供品常見的粿類包含草仔粿和紅龜粿,因為粿帶有「起家」之意,盼望祖先能保佑子孫財運亨通。針對祭拜的花種,過去多選擇樸素的白、黃色系為主,但近年大家會考慮逝者的喜愛,選擇對方生前喜愛的花束,作為思念的象徵。

其實,臺灣是個多元文化的包容社會,不同族群各有懷念祖先的儀式與時節。但大家的共通點都是一樣的,透過最真誠的心意,感謝那些曾對家庭用心付出的先輩們。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