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阿里山 • 好,日常】到達邦部落住鄒族的傳統家屋,一起製酒、漁獵和學習大自然的智慧。
六月中旬,跟著好,日常的腳步一起前往阿里山的達邦部落,入住鄒族的傳統家屋。家屋建築是鄒族文化的特色之一,不提供外人擅自進入。部落的MO’O老師為了傳承鄒族的生活感,受廣藝基金會的協助,在達邦社舊部落伊斯基安娜搭建兩棟家屋,一間擁有通舖和基本生活配備,提供給入山體驗鄒族文化的遊客;另一間則是還原舊部落的樣貌,用木頭、桂竹和茅草搭建,並在室內設置穀倉、火塘和過去狩獵的獸骨。
一切從達邦走訪開始
嘉義市區出發達邦,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的車程。為了銜接三天的舊部落生活,好,日常的白子和MO’O老師先帶眾人走訪部落,讓拜訪的我們能對鄒族文化有個初步認識的引子。
第一站先到部落裡的Kuba,是鄒族傳統部落的政治、經濟、宗教活動中心。用檜木或樺木做主要支架,蓋成一座高架杆欄式建築,再用茅草覆蓋屋頂。Kuba外會綁著上一個Kuba的部分木頭,象徵著記得自己從哪裡來。至今族人們會輪流打掃Kuba,定期燒火避免蟲蛀。
MO’O老師說早年鄒族和布農族領地相近,Kuba是族人舉辦凱旋祭的地方,也只有部落大社才會有Kuba。因部落防衛是部落男子最主要的任務,某方面Kuba也成為耆老傳授戰鬥技能的地點,現在總以男子聚會所稱之,但背後含義其實很單純:出征取得敵首後舉行凱旋祭,是當時設置的唯一目的。因此Kuba的屋頂會種植戰神標誌的木檞蘭,以便凱旋祭時,戰神能找到Kuba的位置。
當日MO’O老師提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觀點:「山下的人以為是因爲女生有月事才不能進入Kuba;但對族人而言,取得敵首會招來惡靈,怕惡靈傷害女性;嚴格來說,只要是屋頂的落雨線內,女人和孩子都不能進去,才能好好納在神的保護底下。」
今日的達邦有十三個姓氏,一個姓氏為最小單位,同一個姓氏都是彼此的兄弟姐妹。Kuba前方的五個石板象徵吳、方、安、莊和楊五大家族,不在五大姓內的部落領袖會召集會議拋出議題,過程中詢問族人意見,但當眾人沒有異議進入核心層後,董事會就會決定未來方向,交由部落領袖執行決定。
走在部落裡頭,會看見不同氏族的祭屋隱藏在一般住宅裡。因小米女神不喜歡水產和蔥蒜類的食物,這些東西不得被攜帶進入。達邦國小的操場前身是軍事訓練場,現在已是每年寒假舉行鄒族奧運的地方。
鄒風館部落餐廳
中午在鄒風館部落餐廳享用風味餐,餐點講究:時令農產、香腸、醃豬肉、鹹魚和主廚特製的創意料理。像是繩子綑綁的是升級版的打獵便當,選用蜘蛛抱蛋或是芭蕉葉兩種寬葉植物,一般是只有裹入白糯米炊熟,這裡額外添加紫米和小米,內餡再包入豬肉塊、芋頭和鹹魚,成了一道隱藏版的豪華饗宴。另一樣特色餐點是將阿里山高山愛玉製成的豆腐,口感更增彈性。
鄒風館部落餐廳
- 嘉義縣阿里山鄉17號
- 營業時間:週一10:00–15:00、週二公休、週三~週五10:00–14:00 / 16:30–19:30、週六09:30–19:00、週日09:30–14:30 / 16:00–19:00
進入伊斯基安娜
達邦大社和里佳小社的鄒族人,曾經居住在Lavana(現今被稱為iskiana)的地方,與今日達邦社相距約20分鐘車程,目前僅存少戶人家,已不見過往的部落風貌。
後來的三天兩夜我們皆在MO’O老師搭建的傳統家屋度過,他從年輕時就時常四處紀錄耆老們的口述歷史,相互比對原民書籍,以保存更多鄒族文化。
家屋的牆上照片節錄至《瀨川孝吉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鄒族篇》一書,瀨川孝吉先生於1928至1939年間進行臺灣九個原住民族現場調查,詳細拍攝原民早期的傳統生活,出版各個民族圖誌,鄒族篇為其中一部分。1979年成員加入湯淺浩史,重新進行確認、調查和追加生活用品的攝影與傳說故事,MO’O老師也從書中梳理出部分的親戚脈絡。
深山裡頭沒有瓦斯管,每天傍晚大家會分配砍材和生火的任務,燒兩爐柴火作為洗澡水使用。雖然是炎夏,但海拔高度約1100公尺的舊部落入夜後只有15度左右,洋蔥式保暖是伊斯基安娜的生存法則。
食材採集
每餐有準備一些保底食材,若要加菜得靠每個人的勞力本事。夏天正好是佛手瓜和龍鬚菜的季節,晚餐來臨前大家得到後方的菜園採摘;馬路旁也有山芹菜。每一餐由MO’O老師掌廚,他會依照從大自然獲得的食材變出相關料理。
第一夜甚至戴著頭燈前往溪邊走走(去走走在鄒族語言是打獵的意思),想要從溪邊撈一些補給品,沒想到都是MO’O老師摸到幾隻螃蟹作為囊中物,我們無功而返。不過夜晚的溪邊,能捕捉到停在樹叢間休息的動物,兩顆烏溜溜發光的眼睛,幸運的話還可以聽到山谷間迴盪的山羌叫聲。
山上製酒
因鄒族儀式裡面都會用到小米酒,為了在第三天能將發酵的小米酒帶下山,一行人第一天先參與了自釀過程,仰賴核心力量直上直下大力將杵打進臼中的小米,磨成細粉後進行過篩,區別粗細的顆粒,並將粗顆粒的米等比例加水煮。
期間得一直攪拌,預防底部燒焦,直到鍋內汁液濃稠至開始冒小泡泡,才可以起鍋、放涼,再把細米與水一起混合裝甕,等待第三天的到來。
學習水獺
只要一進到山林,我們每個人都會被分配到一把佩刀。鄒族的佩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40公分用來狩獵、農耕和開墾;另外一種小把的25公分則是竹編和料理,因為和生活息息相關,鄒族的男性隨身佩帶在腰部側邊。
身為高山民族,除了出去走走以提供部落飽腹外,漁獵也是重要技能。「我們會說漁獵是學習水獺,像他們一樣水中捕魚。」鄒族約有十餘種捕撈技術,當天MO’O老師教我們其中一種改變河道,先選一條河道搬動石頭堆牆,以改變幹道的水流方向。另外一條水位降低後,便可以摸石頭下方尋找魚窟,只要尋得一個大本營,當日就有可能迎來大豐收。
在戶外,以竹子為材,傾斜45度砍入竹子剖半,削邊製成承裝容器。看似步驟簡單,但施力點若不對,竹子容易產生裂痕;一行人手部運動一小時,才完成用餐的碗筷。
搖搖烤肉
兩天的勞動終於在第二個夜晚迎來大量蛋白質,體驗鄒族部落的搖搖烤肉。在火塘上設置一個高點垂吊的烤肉架,利用烤網擺盪的方式讓火源平均各點,不僅不容易烤焦,也能調整烤網的高度控制火侯,作為食物保溫的效果。
踏上獵徑之路
跟著MO’O老師的腳步踏進原始森林,我們一路學習如何辨認動物行經的痕跡,像是被野豬啃食的果實、被磨過的樹皮,甚至是玩過的泥巴灘。山中的猴子、山羌、山羊和飛鼠會吃陶土補充體內的礦物質,野豬也喜歡有黏性的土;若鄒族要做陶甕,得問獵人才知道要去山林哪裡取得陶土。
雖然是MO’O老師平時的獵徑,但也會遇到其他獵人設下的陷阱。因為每個族人習慣綁結的方式不一樣,所以只要看結就知道是誰設下圈套。若遇到已被捕捉的獵物,可以幫別的獵人背下山,這樣也可以取得部份的肉獲得獎賞。假如太晚來取獵物,就會像下圖右一隻約70-80公斤的野豬,捕到之後被其他山林的動物啃食精光,只留下殘骸。
最後,在森林裡做一把屬於自己的彈弓,感受小石頭與手指之間的摩擦力,為旅程的最後投下鏗鏘有力的聲響,與伊斯基安娜告別。三天兩夜的行程充滿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從傳統家屋作為起始點,在裡頭搗米釀造,延伸至外頭的自然探索,我們採集、捕魚、燒柴和認識環境,雖然一切從簡,但也因身體把這些回憶記錄下來,成為旅程中珍貴的回憶。
最後,帶一點自釀的微醺下山。回到市區後,伊斯基安娜又成為另一個遙遠的天涯,但打開小米酒後,我們會記得,自己曾經在那裡,被MO’O老師呼喚著:「小朋友們,吃飯囉!」
- 好,日常:達邦.山上製酒X漁獵遊程 https://profoundlifetw.com/isykiana01/
- 下港女子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ekangwoman
- 下港女子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kangwoman/
更多下港女子文章……
- 【Yes Living也是居】苗栗通霄的私人會所,包棟Villa享受假期
- 【田尾花卉批發市場】跟著彰化秉濠花卉親自體驗拍賣現場的批發氛圍
- 【秉濠花卉】造訪彰化溪湖的花卉職人,花農一天的工作行程
- 【2024衛武營小時光】唱歌集《爬上頂樓看月亮》中文音樂劇,以全女卡司唱出青春夢
- 【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當期展覽和美術館咖啡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