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文景點】解鎖五個藝文景點,來趟新舊匯聚的文化之旅

疫情讓出國變得陌生,但在迎接國際旅客之前,香港近年也沒有閒著,緊鑼密鼓的孕育國際級藝術文化場域,讓人潮密度極高的香港能妥善分散彼此的娛樂空間。新興的景點也讓另一派人深感保留老香港的重要性,紛紛投入活化場域的行列,以當代的手法細數過往懷舊記憶,新舊交匯的香港成為後疫情時代的珍貴依存。

香港老屋景點|從蔘茸藥行到新潮咖啡店的「大和堂」

大和堂

大和堂如同店內歷史悠久的百子櫃,把戰前唐樓的斑斕歲月收攏,也裝進中西合璧的文化視野。從老店舖新生的咖啡館,承租人Henry持續思忖著如何保存中醫館的懷舊情味,延續上一代的集體回憶。

大和堂咖啡店前身是1932年創立的「大和堂蔘茸藥行」,由中醫師鍾伯明赤手起家,因戰亂期間背著藥箱穿行九龍城寨的阡陌街巷間,替貧困人家義診,被老一輩香港人譽為華佗再世,聲名遠播。繼鐘伯明、其子鐘福利兩位中醫師在2012年皆逝世後,轉手給親戚郭活卡經營藥材行,終究還是在2017年閉店掛上招租公告。

大和堂
大和堂待客空間

九龍城土生土長的Henry,英國就學期間深受歐洲致力保存文物的理念影響,一見鐘情古色古香的中藥館格局,提出以咖啡廳為形,但骨子裡復刻蔘茸藥行時期情懷,為空間掀開新的篇章。2018年營業至今的大和堂咖啡館,躋身為近年新興的排隊名店。

具有通風與防盜功能的通花鐵閘。
具有通風與防盜功能的通花鐵閘。
大和堂

從大門外傳統的通花鐵閘、吧檯後方別緻的百子櫃、牆面保留鍾伯明的中醫執業證、復古的木製長凳和牆上「壽人壽世」、「劍膽琴心」、「著手成春」和「醫術湛深」等祝賀牌匾皆是看點,全是大和堂在歲月裡用力拼搏的縮影。

傳統英式早餐
傳統英式早餐

避開排隊人潮,建議將大和堂列為早餐行程,比較有機會直接入席省去等候時間。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早餐時段美食選擇較少,包含:傳統英式早餐、醋漬番茄雞蛋牛油果多士、三文魚籽松露炒蛋多士、自家製反沙核桃熱香餅配焦糖香蕉、意式火腿班尼迪蛋、素吞拿魚鷹嘴豆尼番茄雞蛋多士、希臘乳酪燕麥碗和油炸鬼果仁燕麥碗。

伯爵茶加入Espresso和蜂蜜的招牌大和堂鮮奶咖啡。
伯爵茶加入Espresso和蜂蜜的招牌大和堂鮮奶咖啡。

每套餐點均配美式咖啡;也可另外加價成特色咖啡品項。鎮店飲品「招牌大和堂鮮奶咖啡」,是在伯爵茶加入Espresso和蜂蜜,每啄都是從中藥香演變至咖啡香的年華。

  • 地址:香港九龍城衙前塱道24號
  • 營業時間:08:00–18:00

香港名勝景點|歲月如流六十載,新裝登場的「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位於尖沙咀天星碼頭旁,最初是1962年在大會堂成立的香港博物美術館,是香港第一間公營美術館,經歷1991年遷移現址,終於在2022年圓滿一甲子年華。2015年暫別三年進行翻新和擴建工程,將原先厚重的泥牆改裝為落地玻璃帶領光線入內,建築線條更加簡潔俐落,不僅證明身為香港最早成立的文化設施願意與時並進的能量,更象徵著館內藏品與香港在地的歷史脈絡,形影不離。

免費入場的博物館景點,從平面到立體的觀賞視角到游移在肉眼至虛擬的多媒體之中,非常適合闔家大小共同參與。館內超過18,800套藝術珍品,包含中國文物、中國書畫、18-19世紀在廣州或者廣東沿岸畫的外銷藝術和現代及香港藝術四大館藏類別,橫跨中西與今昔的各向軸線。

廣州購物誌
廣州購物誌──18至19世紀外銷藝術
青花鹿鶴紋玉壺春瓶
青花鹿鶴紋玉壺春瓶

香港藝術館從當代多元演繹的展示方式出發,在這裡不會因為觀賞某些陌生年代和知識而感到有所隔閡,反而透過新穎的角度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像是有個明代的陶瓷作品「青花鹿鶴紋玉壺春瓶」,在瓶肩上被一串顛倒的葡萄牙文包圍;身世來自16世紀中國東南沿岸的葡萄牙商人阿爾瓦雷斯,當年訂做青瓷欲贈送給權貴,可惜景德鎮的工匠不懂葡萄牙文,便把「1552年為惹爾日,阿爾瓦雷斯訂製」的字樣上下顛倒,不禁噗哧一笑的展品卻是過往中葡貿易的例證。

香港藝術館 行行重行行
香港藝術館 食神

又如延續千年以文字為藝術成就的中國書法作品,展間結合舞蹈創作影像、連結書法與繪畫混合素材的作品、以膾炙人口的國粵語為揮毫主題的無聲樂章,到與媒體平台的跨界合作,用書法KOL是這樣煉成的、香港城市中的書法和港產片御用書法家華戈馮兆華的輕鬆專題影片,讓大眾回想原來街頭的商號和《食神》等賣座電影,都是書法藝術畫龍點睛大眾生活的一部分。

從G到5樓層層都有展覽看點,逼近十個大型展覽,足以消磨一整個下午。連手扶梯旁的串場廊道都有細節,香港藝術館邀請數個藝術家針對樓層重點展覽現地創作,例如藝術家許開嬌針對「浮華· 仙境——嘉靖皇帝的虛擬世界」貫串香港藝術館六十週年的觀點,將與派對相關的百件青花瓷藝術品佈置在餐桌上,讓觀賞者宛如盛宴的受邀者,感受有些胡鬧卻又驚喜萬分的喜悅。

維多利亞港

還有一件全館最引以為傲的大型作品,隨著光線明暗、天氣陰晴和航班營運而變換感知——維多利亞港的風光。

香港藝術館的重點收藏包含18到19世紀的外銷畫作,當時的畫師將中國傳統融合西方技法,大量繪製香港沿海商港的景色,提供給西方商人購藏為到此一遊的伴手禮,或是帶回故鄉讓其他人感受紙上的東方遊歷。這些畫師多是標示畫室代稱,常見的有林呱、庭呱和新呱,雖難以追溯其人,卻留下當時遠眺維多利亞城的樣貌;百年來對維多利亞港的鍾愛堅定,與今日坐在窗邊遠眺的遊客們,相互呼應。

  • 香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 10:00–18:00,週四休館,週六、週日延後至19:00閉館。

香港打卡景點|國際級的文化娛樂休憩景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

西九文化區是香港依然發展中的綜合文化藝術區,在西九龍填海區佔地40公頃,其中的23公頃規劃成休憩用地,打造世界級的綜合文化藝術區,從1998年提出概念至今,絕對是國際規模最大的文化藝術投資項目之一。

西九文化區

園區內匯聚多個藝術文化表演場地、展覽場域、藝術展亭、海濱長廊、戶外野餐草坪和多元的餐飲品牌;現已對大眾開放藝術公園、自由空間、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和戲曲中心,預計2025年落成演藝綜合劇場。

還記得當時先抵達M+,詢問哪裡的範圍算是藝術公園,博物館服務人員要我們俯視延伸到維多利亞港的綠地説:「你看到的都是。」各路小徑像極血管在綠地間相互勾結,浩浩蕩蕩的城市綠洲,極度壯觀。

西九文化區

人們在碧草如茵的草坪上搭著帳篷,坐在椅子上仰頭感受迎面的陽光,三五好友鋪張野餐墊野餐,赤腳嬉戲談天。長達兩公里的海濱長廊,可以騎腳踏車迎風而行、牽著寵物共享閒適時光,更多人坐在岸邊欣賞香港標誌性的天際線。

西九文化區

多間餐廳、咖啡館、酒吧和輕食餐車設立在此,吃喝玩樂面面俱到,從日到夜服務俱全。假日不定時會有街頭藝人表演或是音樂活動,遠一點的苗圃公園旁有座香港新晉建築及設計師比賽的獲選展亭,是平日鮮少人走過去的秘境之地,據傳是情侶沉浸日落的熱門打卡地點。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
西九 獲選展亭
香港新晉建築及設計師比賽的獲選展亭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用成果向世界證明,商業與文化相依相存。

  • 港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
  •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6時至晚上11時,其他文化場館請依照西九文化區公告為準。 

香港景點介紹|聚集全球視覺文化的新興朝聖地:M+

M+

M+的出現,無疑是實現香港想要建造一棟世界級博物館的願景。建物設計邀請國際團隊合作操刀,分別是曾獲普利茲克獎的瑞士建築團隊Herzog & de Meuron 與參與九龍站設計而開始被香港交通建設重視的英國TFP Farrells團隊,以及參與雪梨歌劇院工程建造的奧雅納設計,共同打造總面積逼近2萬坪的M+場域。

不讓新建的建築影響原先的香港天際線,M+講究扁皮的線條設計,窄長的縱向大樓瓶放在橫向基座平台宛如一個倒T字型,面對維多利亞港的那面外牆,晚上還會發出絢麗的色彩,好在夜晚存在感滿滿。館內設施相當繁多,總共有三十三個展演廳、三間劇院、流動影像中心、研究中心、多媒體中心、學舍、咖啡廳、天臺花園、餐廳和不同規模的博物館商店,若要挑個週五從早玩到晚上十點閉館,都不一定兜轉得完。

M+
地下大堂的香港燈,靈感來自香港街市常見的紅色塑膠燈罩。

館藏以20至21世紀的視覺藝術為本位,但不限於表現手法,可能是設計、建築和影像等範疇,拼貼為亞洲首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的藍圖。館藏資源豐富,但不像常見的博物館文化提供實體的導覽手冊,M+提供的紙本指引只有簡單易懂的樓層平面圖,展品解說得依賴周圍的QR code,進到官網聆聽(總共有英文、廣東話和普通話三種版本)。

與其讓大家拘束於展品含義,M+似乎更希望遊客可以用更趣味的方式與展間互動,因此唯二的另一本紙本小冊是以「十種觀察方式」為題,從觀看、思考和表達三種面向與展品更盡興地對話。例如尋找展間有哪些作品與當日的顏色穿搭接近,與那件作品擺個姿勢拍照吧;或是挑選幾件作品為他們配上音樂,組成當日觀展的播歌清單;想激起同行者的觀賞興致,那就跟同伴一起為展品取些新的創意標題······朝觀展前的遊客丟些漣漪,讓大家能帶回不同以往的觀展體驗。

M+

當前的展覽各個都是強棒,「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香港:此地彼方」、「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個體 · 源流 · 表現」、「物件 · 空間 · 互動」、「博物館之夢」、「M+遊戲地景」到「修復霓虹」,每個人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展覽前往。

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

紀念M+開館一週年的「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需要購買特展門票才可進入,展覽環繞六大主題:無限、積累、生物宇宙、全面連結、死亡和生命的力量,漸層式體驗草間彌生七十年來各個生涯發展階段的變化,是很過癮的展區。館員特別推薦位在潛空間的鏡面展品《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是難能可貴的沉浸式體驗,不管隊伍多長都得讓自己排進小房間一次呢!

若想要更深入探究香港一九六○年代至今的視覺文化演變,推薦地下大堂的《香港:此地彼方》。策展內容從多種視覺媒介出發,以「此地」、「身分認同」、「地方」延伸至「彼方」作為展間切割,讓觀者可以自動連接香港百態。

香港此地彼方

這趟最印象深刻的是九龍皇帝之稱的曾灶財,他的名字反覆出現在文化報導與藝文叢書中。後來仔細一查,得知他是一名街頭塗鴉者,某次整理家族遺物時,發現九龍在割讓給英國前,祖先曾得到御賜的封地。因此他開始在大街小弄用書法書寫家族事蹟以宣示自己對九龍的主權,塗鴉遍佈香港島與九龍地區長達五十年,街頭創作深烙在香港的集體記憶中。

九龍皇帝

他的塗鴉作品曾經代表香港首次獲邀至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啟發近代香港視覺文化重新思考藝術的可能性。

  • 九龍博物館道38號,展覽須購票

開放時間

  • 星期二至四及週末:10:00–18:00
  • 星期五:10:00–22:00
  • 星期一:休館
  • 最後入場時間為閉館前30分鐘。
  • 備註:背包及手提行李不可帶進展廳,所有大型行李必須寄存。訪客可使用儲物櫃及衣帽間寄存租用服務,於參觀期間寄存個人物品,服務按小時收費(可刷八達通)。

香港私房景點|M+的B1咖啡廳,創造可食藝術的「CURATOR Creative Café at M+」

CURATOR Creative Café at M+

位於M+地下一樓的「CURATOR Creative Café at M+」,來自香港本土品牌CURATOR,擅長融合藝術作為餐飲的創意呈現而聞名。

環環相扣M+的藝術氛圍,CURATOR Creative Café at M+連結館內當紅展覽項目設計菜單,讓遊客從視覺到味覺都能深刻地陶醉體驗。目前為了紀念M+博物館開幕一週年,重磅鉅獻草間彌生在日本之外的亞洲最大展「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因此在咖啡廳的櫥窗我們可以看見配色相對鮮豔的巴馬火腿烤雞肉意式三文治,以及嚐來舒爽的芝士水耕菜墨西哥卷。

巴馬火腿烤雞肉意式三文治
巴馬火腿烤雞肉意式三文治
M+南瓜蟹肉湯
南瓜蟹肉湯

為了進一步滿足草間彌生迷,CURATOR Creative Café at M+推出同色系的南瓜蟹肉湯,咖啡飲品的瓶身還會套上代表草間彌生的點點圖騰,大點小點的反覆聚集,都是美滿的限定問候。若願意再花個98港幣,就可以體驗CURATOR從韓國引進可食用的彩色打印技術,出示想要製作的照片或是展覽指定圖騰,便可享有一杯上頭有藝術打印的咖啡,風靡社群。

CURATOR Creative Café at M+
CURATOR Creative Café at M+

咖啡館的室內位置不多,推薦拿著精緻餐點到戶外座位,伴著維多利亞港細細品味,不論館內展品還是館外風景,皆可領略這個國際大城的繁華癡迷。

  • M+大樓B1樓層
  • 星期一至四: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 星期五: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
  • 星期六至日: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