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貿社區歷史】高雄左營的圓弧形天空,眷村的明星早餐店「寬來順」
高雄內惟:果貿社區歷史
原名「內圍」的「內惟」,過去的聚落是以土石或竹籬為牆垣,近年已成為高雄新興的開發地區,一棟棟高聳的高樓建築圍繞在內惟埤文化園區四周,人文氣息濃烈。若以內惟車站為座標往反方向走,恰好是鼓山區與左營區的分界線,則是截然不同的時代氛圍——尤其是果貿社區。
靠近左營軍港的果貿社區是十三棟公寓大樓聚集的集合式國宅,又名碧海新邨。其中的「海」字,便是海軍生活的縮影,過去左營有海軍、鳳山是陸軍,岡山則為空軍的聚集地,各有各的眷屬宿舍群。果貿社區的前身是1965年的海軍眷村果貿三村,兩千多戶的龐大規模是當時南部的最大眷村;但屋舍逐年陳舊不堪,便將附近的農業用地變更住宅用地,進行改建。
透過蔣宋美齡的婦聯會發起募款,最後由臺灣青果公會捐款興建今日的果貿社區,1984年完工後也以果貿三村作為建村名稱,以示感謝之意,至今依然住著許多軍眷,更蘊藏著許多眷村手藝。
圓頂天際的住宅建築:果貿社區
走進果貿社區,可以發現大樓與天空之間,劃分出一個個俐落的半圓弧形。從此處每棟樓的頂端都塗上紅色的編號,是每棟樓的身份識別。編號第八棟與第九棟的半環狀建築是最大特色,中間包圍著一座公園,其他號碼的大樓則一棟棟環繞外側,若在Google Maps打開果貿社區,宛如一座唱盤,兜轉著裡頭的歲月年華。
據中山大學科技部HISP計畫研究助理徐葆權在王浩一及劉克襄擔任主持人的《浩克慢遊》節目裡分享,果貿社區每一棟樓面會彎曲的用意,在於採光與軍事的考量。除了希望讓每一戶都能擁有較大的向陽面積;也避免住戶直接面對軍港的方向。樓房的建材是承重牆,當時都是工兵前來協助,以蓋碉堡的方式興建,用料相當紮實。
安全考量,果貿社區的陽台幾乎都裝有鐵窗和護欄,每個住家單位擠得密密麻麻,偶爾透過陽台的盆栽、旗幟或是裝飾,猜測主人的喜好。要把整個社區十三棟走完需要花上一段時間,樓距比其他國宅建築還要再開一些;若要前來找朋友更不容易了,全數有47座電梯,除了要知道對方住在幾號樓之外,也得得知電梯編號才算完整資訊。
除了緊密向內包覆,也別忘了向外拓展視野。走到編號十二棟樓時,發現超商旁的小徑即可直視鳳山縣舊城的南門,古人認為有助於讀書考試的文曲星落於南方,面向南邊有助於開啟文運,所以南門又稱為文啟門;也是鳳山縣舊城的現存城門中,唯一擁有城樓的建物。
彷彿與世隔絕的小型社會,早上時段有市場攤販群聚,便利居民採購。一樓店面幾乎包辦基本的生活機能,包括麵食、早餐店、便當店、美容院、超商、藥局、鞋行和水電行等,每間商家門面橫亙著復古風情的招牌,上頭標示著店家名稱、販售項目和位置編號,看似雜亂無章的色塊排列,卻是簡潔用力的生活軌跡。
近年,果貿社區因奇特的建築特色走紅社群版面。有次的午後走訪,發現似乎有人搭建簡陋的帳篷露宿街頭,散落的鍋碗與晾曬在遊具上的衣物,提醒大江大海載浮載沉的光影背後,依然有被迫脫隊的寫實人生。
果貿社區早餐:寬來順早餐店
絡繹不絕的排隊人龍,就是寬來順早餐店的明顯標誌。外頭飢腸轆轆的人多,煎臺後張羅的工作人員也不少,年紀有大有小,看起來是除了員工外,老闆的全家大小也一起出動,共同扛起這塊美味招牌。
寬來順早餐店成立於1988年,第一代老闆周家禾因緣際會頂下今日的店面。當年與一位做白饅頭的師傅學習,後來腦筋一轉,將麵糰轉為包子製作,從此麵皮成為寬來順的代數,肉餡、韭菜、高麗菜和豆沙等配料都可帶入公式,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前來寬來順都會在菜單下方駐足許久的原因,洋洋灑灑快要六十樣餐點品項,想要選誰進入腹肚,總是躊躇。
露天座位有陽傘遮著,幾張白鐵桌與紅色塑膠椅,就是當地最樸實無華的早晨風景。
煎得金黃的炒蛋包覆蘿蔔糕是寬來順的熱門,服務人員高聲提醒:「桌上的蔥辣醬是招牌,要加!」油條蛋餅也不容小覷,飽滿厚實的兩大條油條剖半,根本無法安分地待在蛋餅皮中;再搭配店內招牌的豆漿飲品,每一杯皆是與豆渣一同熬煮的濃醇香。老店的溫潤,將成為再次回訪的理由。
果貿社區美食:寬來順早餐店
- 高雄市左營區中華一路5-14號
- 04:00-12:00,週一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