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遊 · 淺山埔】 嘉義中埔鄉景點,體驗四種與檳榔產業相關的特色人文遊程。

中埔檳榔

嘉義縣中埔鄉以種植檳榔聞名全臺,種植面積近四千公頃,每年十幾億顆的檳榔產量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那些擁有一座山全是檳榔園的地主多是隱匿田野的千萬富翁,長竹竿敲下的綠果實,都是一顆顆綠寶石,每顆掉入袋中的都是綠金。

帶來財富的同時,檳榔也讓中埔鄉面臨產業單一與生態的質疑,近年政府推廣廢園轉作,透過確保新作物生長穩定後,檳榔農再來廢園的推廣方式,避免檳榔農在尚未熟悉新作物時頓失收入來源。近年有些中埔的農民有感於土地生態保育的重要,紛紛從檳榔生態、務農生活、環境再生和投入其他的高經濟作物著手,「村遊·淺山埔」是配合嘉義縣政府綜合規劃處「110年度嘉義縣社區型地方創生輔導計畫」所衍生的旅遊提案,本篇特別以「檳榔」相關的中埔人文體驗為主,希望帶領遊客體會綠金盛世後的中埔,共同挖掘新型態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村遊淺山埔

中埔美食|頂埔社區|割菁仔飯|老宅前的米苔目DIY

檳榔也是頂埔村主要的經濟作物,村落依然可見採收檳榔、剪選、盤商分檢和一車載滿檳榔運送的產業景象。近年當地居民自發性組成「埔埔風創生協會」,在村民信仰中心震安宮羅健志主委的帶領下,埔埔風創生協會積極推廣社區活化與農村觀光休閒轉型。

埔埔風創生協會

從村民信仰中心震安宮開始深入瞭解頂埔社區,內容涵蓋檳榔生態、務農生活、種植體驗、品嚐古老記憶的割菁仔飯、分享綠金盛世後的產業變化,甚至到現代社區營造,與地方發展環環相扣的鄉村生活體驗,皆是頂埔社區的獨特魅力。

檳榔發音源自馬來語「pinang」,嚼食檳榔的習俗在臺灣歷史淵遠流長。根據臺東卑南遺址(距今5300至2300年前)發掘之人骨資料調查,學者根據大臼齒的遺骸有側面著色及咬合面耗損的情形,判定當時的人們就有咀嚼檳榔的習慣。檳榔不只是日常用來提神的零食,也與臺灣原住民族與南島語族的生活息息相關,被用來社交、祭祀、行使巫術、婚姻締結象徵白頭偕老和各種生老病死的重要場合,都有其風俗習慣的蹤跡。(參考資料出處:博物館頻道 卑南人骨整飭記事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檳榔

頂埔社區的羅健志分享,日治時期全臺種植檳榔的面積約六百多公頃,但吃檳榔嘴巴紅紅的習慣被日本人判定為野蠻的習慣,1920年代後一度被禁止並大量砍伐檳榔樹,產量面積減至一半。直到戰後為了快速恢復經濟活動,種植面積逐漸攀升,因檳榔相較其他作物省工又利潤高的優勢,巔峰時期全臺栽培面積高達五萬多公頃,僅次於稻米。

中埔成為檳榔主要產地的原因,黃龍病是關鍵。1960年代的中埔鄉是全臺柳丁產量最多且品質優異的代表產地,銷路直通台北果菜公司。結果1980年代後期黃龍病肆虐,黃龍病是柑橘類植物的嚴重疾病,影響中埔鄉山坡地大量的經濟作物;後來加上古坑柳丁產區因勢興起,中埔農民紛紛改種檳榔成為鄉內主要的經濟作物。

農民採收檳榔後交由大盤商,依照品質區分特白、白肉和紅肉,再至分級機區分大小尺寸,從大到小分為破、小破、占、西、大大、大中、中、合、幼、外、史(S)⋯⋯依循規格交由各地工會協調訂定價格,目前嘉義地區的檳榔價格與南投聯合決定。

中埔 檳榔體驗
頂埔社區近年發展農村觀光休閒轉型,邀請遊客前來體驗農家生活。
村遊淺山埔 中埔

前來頂埔社區遊玩不僅可以眼見為憑檳榔產業的來龍去脈,中午可以在檳榔園圍聚爐火用餐,享用過去農耕休息時間的「割菁仔飯」,懷舊的便當盒內是農家滿滿的心意,中埔特色農產栗子、竹筍、鳳梨、木耳入菜、家常的炕肉醬香和私房紅糟超下飯,最後盛上一碗四季豆殺青曬乾煮湯的豆仔乾湯(便當菜色請依照遊程當下的季節供應為準)。

米苔目DIY

頂埔社區的濃郁人情味則是在農事後的午後甜點時光一覽無遺,我們一行人前往老宅的三合院,羅健志主委已邀請左右鄰居一同前來參與米苔目DIY,來米磨成米漿後加入樹薯粉使盡全力捏成麵團,眾人齊力輪番上陣,將麵團壓進米苔目篩板變成條狀後滾水速速燙過,鹹食版本還是要香蘭葉加糖水的甜食版本,這裡一應俱全。

米苔目DIY

頂埔社區客製化遊程聯絡人

  • 羅健志 0972-038046
  • 羅雅蓮 0922-771136
  • 嘉義縣中埔鄉頂埔村7鄰6-6號

中埔親子景點|紅瓦貓|檳榔染 DIY

紅瓦貓
紅瓦貓

紅瓦貓工作室是由一對退休夫妻與三位女兒共同打造的再生美學體驗空間,他們自城市移居中埔打造一處退休生活的園地,十幾年社區營造訴求循環再生的人生經驗,他們透過舊物利用、廢物再生和種樹耕農等方式落實美好家園的模樣。

某次無意發現中埔盛產的檳榔,因相關的廢棄物處理不當造成環境髒亂,便撿回去研發無毒的檳榔染料,染材的製作過程相當繁複,需要揀選適當的成熟度打開果殼取出種仁,曬乾後用鍋子蒸煮萃取染料,接著把大家綁好的布塑形綁染放進鍋內煮染,再製成檳榔染色的方巾、收納袋、圍巾和T恤等周邊。

紅瓦貓 檳榔染
檳榔染:方巾,得先用冰棒棍和橡皮筋綁出圖騰。
紅瓦貓

除了植物染的再生,紅瓦貓也積極參與社區歷史脈絡的調查研究,將其統整為可被分享的人文故事,並積極推廣地方的特色產品,例如:真心堡造林商品、天然莊香草系列和三貓輔手繪小物。(延伸閱讀:【村遊 · 淺山埔】 六個嘉義縣中埔鄉景點提案,一起來場走進山林的生態旅遊。

紅瓦貓的空間可作為展場、教室、會議或活動租借使用,可事先預約咖啡茶飲、甜點烘焙和水果優格等早午茶小點,一家人相當熱情地歡迎遊客前來一場山林間的藝術交流。

紅瓦貓 檳榔染
檳榔染DIY的成品顏色。

嘉義中埔名產|可敬高手巧克力工坊|可可農事體驗

中埔冠軍可可

可敬高手可可園勇奪2022年「台灣可可豆質量與風味品評競賽」金獎的美譽,瞬間成為中埔鄉的光環之星,同時驚豔各地:「原來嘉義中埔種得出品質好的可可!」

可敬高手可可園的園主高祥恩,從爸爸那接手的檳榔園廢園轉作,與來自屏東的妻子共同以友善耕作的方式開始種可可的實驗之路。熬過各種想放棄的階段,高祥恩也從一路的摸索碰撞到今日從種植、採收、發酵、控溫到巧克力的製程都能有套管理心法的專家,終於贏得可可冠軍的殊榮。

可敬高手可可園的園主高祥恩
可敬高手可可園的園主高祥恩與他的女兒

可敬高手可可園的巧克力是以草生栽培的嘉義豆製作,待樹幹上的可可果結實累累,果莢的外衣變成像木瓜的亮麗光澤即可採收入袋,剖果後裡面的可可豆色澤形狀宛如山竹,嚐起來軟嫩鮮甜。接著將可可豆包覆在洗好的香蕉葉裡,放進檜木桶裡發酵七到十天的時間,這段時間的酵母菌便是品質保證的關鍵。

可敬高手可可園
可可豆放進檜木桶等待發酵七到十天的發酵時間

發酵後還得經過七到八天的日曬環節,烘焙後去殼機負責將果仁與果殼分開,然後進到四十八小時的研磨精煉,才會是我們看到的濃稠的可可液狀。如此繁瑣的巧克力製程前置作業,所以市面上關於可可體驗的遊程大多只能從灌模後製成各式各樣巧克力的食品開始。

當天前往可敬高手可可園,大家先從體驗農事開始。得先撿拾地上大量的落葉,避免因腐化影響土質;接著整枝修剪,整枝修剪除了可以方便之後可可採收的動線外,也可以將已經沒有營養或已受病蟲侵害的枯枝剪除,讓營養都能保留在主枝上。

可敬高手可可園
可敬高手可可園

勞動後的慰勞最甜美,遊客可以在農事完成後,與園主共享可可全餐的午後時光。巧克力布郎尼、可可豆殼加工的可可茶和新鮮水果沾上巧克力醬,聆聽可可種植的歷程故事,搭配產地即在身邊的地景滋味。

可敬高手可可園

中埔新景點|中埔穀倉農創園區

中埔穀倉農創園區近年成為遊覽中埔的第一個門戶,閒置多年的糧倉建築群被活化為休憩空間,以穀倉星巴克一夕之間敲響名氣,成為阿里山公路新興的打卡景點。

中埔穀倉農創園區
中埔穀倉農創園區 穀倉星巴克

早期稻田耕作廣達千頃,隨著農民轉作和稻米減產,金蘭辦事處的老穀倉成為蚊子館,原木碾米機不再運作,佔地千坪的空蕩場域索然無味。時任農會總幹事李碧雲積極推動空間改革,招請i²建築研究室重新梳理,尋求傳統穀倉與當代設計間的平衡,打造老少皆宜的農創園區。

原木碾米機
穀倉內的原木碾米機。

透過清水模工法老屋新妝的金蘭辦事處成功創造話題,以全臺最美農會的美譽再創佳績,中埔鄉的農民已經習以為常,沒想到日常中處理金流庶務的公家單位,搖身一變成為熱門的造訪景點。而中埔農會可說是全臺灣自有資金相當充足的農會之一,因貼近市場的產業操作,使得中埔檳榔農在綠金蓬勃時代賺得滿盆缽。多數地主不會進行高風險投資,錢都存到農會裡去,存款多的菁仔農成為鄉村中隱形的富裕人家。

中埔穀倉農創園區 公車

至於園區內的穰穰公車、兒童遊憩館、穀倉美術館和台灣檜木館皆是遊客隨意穿梭參觀的展館,還會撞見杏鮑菇、香菇和靈芝意象的地景藝術,菇類正是目前中埔主力發展的農產特色。最後再到農會打造的穰穰直賣所帶些地方伴手禮,裡頭匯集嘉義優鮮遴選的農產品牌提供選購;二樓設有座位空間,提供現榨果汁、茶飲咖啡和簡單輕食,人們可以在此歇息片刻,擬定下一個遊玩地點。

  • 嘉義縣中埔鄉36號
  • 09:00–18:00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