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 • 後驛社區】嘉義市區曾有一座北港車頭?緊鄰嘉義火車站的小澎湖小副瀨?消失的四支檔,消失的十五分鐘,消失的輝煌時代。

以前我們都會去北港車頭,搭火車去北港看花燈!

後驛社區居民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幾則故事,他們就像時代洪流背後的索引,當人們從嘴中呼出這個地方的稱號,隨即傾出這個地方曾經有的人文、歷史、產業與鄉野奇談的想像,美國歷史學家George R. Stewart曾在著作《地上之名》(原文書名為Names on the Land: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Place-Naming in the United States)提及:「從地名可以得知這裡的人如何希望與掙扎,另一個地方的人如何夢想、死亡或淘金,還有一些人如何開玩笑,如何扭曲舊地名並創造新地名······它們都和這塊土地本身以及這個民族的冒險密不可分。」

嘉義車站是臺灣最早三鐵共構的車站,匯集臺鐵縱貫鐵路、阿里山森林鐵路、臺糖北港線及朴子線,身為貨運集散地的經濟運輸路線,十幾條貨運鐵軌需要大量搬運勞力,吸引外縣市的人前來打拼,一傳十十傳百,紛紛邀請鄉里的親朋好友一起前來安身立命,求生意志匯聚了後火車站兩大區島內移民的居住場域:後火車站現今的中興路作為中間線劃分,一邊是從澎湖遷移而來的「小澎湖」,一邊則是從東石副瀨村移居的「小副瀨」。

1982年全線停駛的北港線,隨著汽笛聲的消失,宣告糖鐵時代正式結束,北港車頭的興盛風采逐漸淡去在嘉義人的記憶,小澎湖和小副瀨在今日的地理資訊系統已統稱為「後驛里」,每個地方乍看揉成一區,撥開來看卻依然獨一無二。

跟著駐點在後驛社區的十作實作團隊,在小澎湖與小副瀨的巷弄間彎來繞去,鐵軌欄杆的遺跡、歲月斑斕的木屋、結實累累的龍眼樹、香火興盛的地方信仰,糾結的巷弄宛如幻肢,一行人被拉了進去,掉進難以再現的光景,早已被安置妥當在時空鴻溝──北港車頭的活絡年代。

北港車頭四支檔回憶:消失的十五分鐘

嘉義長輩口中的北港車頭,不在雲林北港,而是嘉義後火車站一帶,是嘉義往返北港的重要糖業運輸車站。

嘉義市昔日的繁榮沿著鐵路發展和北興街四支檔發展,鐵道將嘉義的地域劃分東西兩邊,鐵路以東的諸羅城被稱為市區,鐵路的西邊則是居住較多勞工階級,早期人們稱的「進市區」,便是從博愛路經北興街過北港車頭四支檔進到諸羅城這一段路程。

「四支檔」是現代生活稱的平交道,因集貨量大,縱貫鐵路和阿里山林業鐵路都須在這裡調度編制車輛,每天會有數次四支檔放下的時間,當下東西兩邊會有短暫十五分鐘無法流動,稱為「消失的十五分鐘」

圖片來源:菜籃抵嘉粉專提供的老照片

北港車頭可追溯至1911年,北港製糖會社揭開了嘉義ㄧ北港之間流通的序幕,各大製糖會社的糖鐵當年根據營運性質,區分為運輸製糖原料的「專用線」和往返人口聚集處載客的「營業線」,沿途停靠嘉義、北社尾、牛斗山、新港、板頭厝、北港等站,老一輩都還有在鐵道邊等待載甘蔗的五分車通過,偷拉幾根的經驗。

據從臺鐵退休,目前在當地經營檜木燒烙發展中心的福昇老師口述:「司機員負責最前面的車廂,車長負責最後面的車廂,沿途優先卸貨的車廂是繫在離車頭最近的地方,這些都是人工作業。每天至少有五次四支檔放下來阻擋通行的時間,作業員需眼明手快盡速在時間內編列作業,但按造當時人民的耐心,至多十五分鐘,不論工作有沒有完成,十五分鐘後都需讓人們再次東西通行。」

日本戰敗後,原先日人製糖會社的資產皆由臺灣糖業全盤接收,鐵軌鋪設的路線和周邊街廓很多至今依然是台糖的土地。為了配合北港媽祖每年大量的進香客,戰後還推出僅停新港一站的對號列車,每日乘客數至多高達六千人,在1960年代達到嘉義往返北港的全盛載客時期,曾是過往業績最佳的路線之一。

充斥大量人流,等待四支檔升起的空檔促成周邊的經濟效益,小吃攤、水果攤、銀樓等攤販雲集,讓大家先在旁消磨時光。福昇老師指著上方那張〈北港列車行經平交道路口〉的老照片說:「照片拍到的人數就這麼多了,沒拍到的視野更是人滿為患!非常熱鬧!」

後驛社區的柯大哥分享早年北港車頭的庶民生活:「北港車頭那裡可以看布袋戲、吃枝仔冰,大家一起坐車去北港看花燈。」一旁的蔡大哥也懷念當年的賭甘蔗遊戲:「我們會去跟老闆比賽猜甘蔗,最接近長度的人就可以贏得那根甘蔗,輸的人付錢!」

但北興橋的興建,北興街一夕成為無尾巷,經過的人流每況愈下,經濟重心開始轉移陣地,唯有魯熟肉和北興街羊肉是當時營業至今的店家,其他早已時移世易。

北港車頭因公路建設的興起與糖業沒落而逐年衰退,最後一班五分車在1982年鳴笛自北港車頭離站,宣告最後一條糖鐵停駛,大哥們贏來的甘蔗清香也隨著北港線的正式結束,成為時代中的追憶。

關懷地方的據點:博愛社區大學&將才工場

佛光山嘉義會館原為南華大學城區部,因離校本部較遙遠,目前以推廣學分班使用為主。

2008年,佛光山承辦博愛社區大學,開設終身學習課程,由於是一棟坐落在舊建物中的嶄新建築,讓當地居民產生距離感,一開始並不會主動靠近;但作為一間社區大學,博愛社區大學希望拉近與當地的連結,又因佛光山圓福寺承辦社區關懷據點,共同進入社區,關懷後驛社區的長者;之後特別成立「後驛學研究中心」,落實地方學的探查,從文史資料與地方耆老的經驗談中,建立地方的文化脈絡。

後驛社區的引路人是博愛社區大學的鄭硯丞主任,他分享一路走來的經驗:「進入社區一定要有耐心,這些長輩在這裡居住幾十年,突然有陌生臉孔進來,理所當然有所堤防,很多事情都是透過一次次聊天才聊出來的,像是小澎湖有一個高齡九十幾歲,經歷過二戰的婆婆,曾跟我們分享小時候去日本高官家裡服侍的回憶,她很感念當時即便跟官員的小孩爭執,對方也會明事理站在自己這一邊。這些美好卻很細碎的回憶,必須要累積好幾次碰面後,才可能獲得一次他們寶貴的人生故事。」

博愛社區大學近年與後驛社區發展協會、後驛里辦公室、檜木燒烙工作室、嘉義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社區規劃師駐地環境改造計畫等在地單位,花了四年的時間致力將閒置二十多年的醬菜工廠老屋再造,成為提供在地青年進駐創業的基地「將才工場」,為社區注入新的人員流動。

醬菜工廠過去是後驛地區第一棟樓仔厝,住在周圍的長輩們很多都有在這間醬油工廠打過零工的經驗,屋前擁有數個約一層樓高的醬菜坑,但因廢棄多年,很多小貓曾經失足跌落到醬菜坑上不來,當地居民也深怕造成社區孩童的遊玩風險,故集結力量重新整頓荒廢之地,並把大部分的醬菜坑填補成試驗菜園,與博愛社區大學的友善農法班合作,共同打造社區農園。

嘉義後火車站的東石人聚落:小副瀨

後驛社區竹文街這一側,過去吸引許多嘉義東石副瀨村居民們遷徙到嘉義後火車站當工人,逐年形成一個副瀨人聚集的村落「小副瀨」。除了人群的移動,他們也將心靈寄託的信仰「義愛公」挪至小副瀨,短短幾步就可以在社區裡遇到從副瀨村分靈過來嘉義市的廟宇,分別是主祀義愛公的富義宮、陪祀的富南宮和富安宮。

副瀨的日本王爺義愛公:富義宮

義愛公供奉的原型,是一名日治初期被派來臺的日籍警察森川清治郎。當時的臺灣民不聊生、衛生觀念落後,森川清治郎為村民設立學堂,投入資源教導村民識字與傳授正確的衛生知識,與副瀨村的村民相處融洽。

後來,因臺灣地方稅制加重,當年又河水氾濫,對靠海吃飯的村民簡直雪上加霜,森川清治郎將人民困頓的生活樣貌如實向上稟報,卻被上級誤會他助長人民抗稅,受委屈的森川清治郎夾在身為警察卻無法對轄區有所作為的絕望與政治紛擾之中,認為自己的無力解決不了村民的期望,最後選擇舉槍自盡,留給村莊無限遺憾。

後來,曾有副瀨的保正夢到森川清治郎提醒瘟疫的預防,為了感念他依然心繫副瀨村民的安危,村民們便以他落腮鬍和官帽的形象,尊稱「義愛公」,讓後代敬仰至今。

據傳富義宮的乩童起駕時,即便乩童本身不會日文,但他卻口說日文,手寫日文,至今庇佑鄉里。富義宮前面還有過去鐵軌經過的提示,提醒過去「小心火車」的年代。

供奉開基三太子:富南宮

富南宮供奉的開基三太子源自東石鄉副瀨村富安宮百年歷史的神尊,與南鯤鯓代天府的香火同期,後來因副瀨村村民陸續定居於嘉義市小副瀨,便將副瀨村的朱府千歲和三太子請到嘉義市,原先立名富安宮中壇,指示須再恭迎天上聖母、五府千歲和義愛公至壇中一同祭拜,後來才發起募款興建為今日「富南宮」太子廟的樣貌。

檜木燒烙發展中心:聽福昇老師說古

小副瀨的檜木燒烙發展中心,外頭時常飄著柴火燒水的裊裊炊煙,裡頭掛有琳瑯滿目的燒烙畫,創作題材囊括嘉義地景、家將文化、鐵路風景、吉祥動物等,每一塊檜木板皆是福昇老師撿拾市區廢棄的舊屋木料,裁切、磨光再用電烙筆,燒烙出作品,只要靠近每幅作品,便可聞到檜木傳來的陣陣清香。

自小在嘉義後站的「黑金町」長大的福昇老師,因過去大量火車燃煤的需求,這一帶曾經囤積大量黑煤,加上福昇老師和他的爸爸都是從臺鐵退休,看盡嘉義鐵路巔峰的風華,便把北港車頭的精華元素,一筆一筆用電烙筆,繪在阿里山檜木的廢材上。

福昇老師拿出北港車頭的得意作品分享:「我父母早期很辛苦,所以我讓他們在畫裡一人開一間銀樓,王豆銀樓和錦田銀樓,便是引用他們的名字!以前的北港車頭旁有許多銀樓,因為國民政府來台後,舊台幣換成新台幣,四萬變一塊,有錢人瞬間變窮人,大家的觀念就是不要留錢,要把錢轉換成穩定的黃金,等四支檔的時間,就去銀樓看金子!」

北港車頭檜木燒烙中心

  • 地址:嘉義市西區竹文街69號
  • 開放時間:每日8:00-18:00(中午時段,福昇老師會回家吃飯)

嘉義後火車站的澎湖人聚落:小澎湖

日治時期,因澎湖累積早年明清大量的沿海移民,島內的人口密度已高過臺灣本島,不得不實施「獎勵島外出稼」政策,大量的澎湖移民浪潮渡過黑水溝,移居臺灣本島,形成農業人口往屏東、工業人口去高雄、商業貿易待台南的三個移居波段,而與澎湖直線距離只有44公里的嘉義,也成為澎湖移居的熱門之選。(整理至尹建中〈澎湖人移民台灣本島之研究〉,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年)

澎湖的第一代移民,許多坐船至布袋港登臺,搭著朴子線前往嘉義開墾,隨著1920年代嘉義車站成為貨運大站,需要大量人力,成為澎湖移居嘉義市的拉力,成為移入的高峰,當年小澎湖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日傭、苦力和木工的工作,開始在今日的後驛街一帶落地生根。

博愛社區大學的硯丞主任指著後驛街說:「可以很明顯看到一邊是舊式老屋,一邊是新式房屋,而那一排新式建築,是近一年才興建完成,大家都搶在鐵路高架化全面落實前,佔據較優勢的地產位置。」

門戶方向不統一的小澎湖

由於小澎湖聚落住有許多木工師傅,很多屋舍是自家興建,上圖這間木造建築根據田野調查推測可能是小澎湖最老的房舍,沿路也有許多木造建築,但因樑柱隨著歲月腐爛、居民的經濟限制,和未來都市規劃政策的不確定性,大家都是先選擇用鐵皮將木屋包起來。

家家戶戶挨得特別近的小澎湖,每一戶的門口卻沒有朝向固定方向,原因是曾經一場大地震,把這裡的房子都震垮了,大家重建得爭先恐後,先佔地先贏,先蓋起來的就是自家的居住範圍,搶到哪個位置,就蓋什麼房子,所以小澎湖的巷弄顯得更蜿蜒曲折,一不小心就從上一戶的前門穿到下一戶的後院。

某戶小澎湖的爺爺,熱情打開門戶,讓我們進屋觀看自家興建的四十年屋齡的老房子,狹隘會嘎嘎作響的木樓梯,低矮的木製天花板,屋顏已被歲月沾染成斑。

小澎湖的生活遺跡

小澎湖至今依然可以看到古井痕跡,那是早期聚落取水洗衣的重要據點,在大潤發興建前,曾是一間鐵工廠,當時的人民便是利用鐵工廠排的熱氣來洗熱水澡。

邀請我們進屋的爺爺也與我們分享童年打水掉到井裡面,被鄰居婆婆撈起來的經驗,小澎湖至今可以看到三口井,一口因荒廢已久早被蓋起來、一口因信仰雖然閒置卻保有原貌、一口則是位在不能隨意進入的某戶人家前院中。

小徑之間保有日本時期的木製電線桿,但上頭卻裝著現代的LED燈。下圖右則是一間早年是餅乾工廠,現已轉手成為鋼琴維修處,油漆的覆蓋下,還可以看到以前免用統一發票的告示牌。

朴子線的行經歲月

欄杆裡面是住家,為什麼鎖頭在外頭?鐵路後方的養雞人家,也藏有朴子線的痕跡,原來這條柏油路上原先是朴子線的鐵軌,原先應該是從鐵軌內部朝外鎖,過去從港墘出發、行經朴子、蒜頭糖廠與嘉義市之間的朴子線,是許多朴子學生求學必經的交通路線;但朴子線停駛後,台糖匆匆將地鋪上柏油,只留兩旁生鏽的鐵欄杆,暗意曾經。

上圖的小木門流傳許多用途,最多人相信的說法是生意人販賣便當小門戶,提供趕車的人餐點充飢。

三代同堂的小澎湖門牌

鐵軌旁是一排歷史悠久的臺鐵站長宿舍,因可以提供至遺孀離去,故目前依然還有兩戶人家,門牌號碼是9號、10號、11號接連下去,不像現在的門牌單雙號對開。

其中的9號門戶,保有小澎湖三代在地理系統上的演變見證:

  • 第一代:最上方的深藍色門牌,小澎湖9號
  • 第二代:最左邊的淺藍色門牌,小湖里9號
  • 第三代:最右邊的白色門牌,後驛里9號(小澎湖的小湖里與小副瀨的竹文里在2010年合併為後驛里)

鐵站長宿舍的欄杆為了迎合最上方是往外推的氣窗概念,採取上方是圓弧形,下方直線型的設計。而最後一間樓房目前已經提供臺鐵清潔公司使用,清潔人員會從正前方的鐵門進出車廂清掃,但過去這道鐵門曾是站長上班的必經通道。

小澎湖的地方信仰:濟遊府、聖安宮

濟遊府和聖安宮是小澎湖這一側的民間信仰,但根據兩間廟宇與聚落的緊密性,小澎湖內部的居民比較多是參拜與他們住家建築相鄰的濟遊府,而外圍聖安宮則是比較多其他街區的信徒。

聖安宮原稱湖海宮,一開始小澎湖的先人是將澎湖文衡聖帝的信仰帶到嘉義,興建湖海宮,但湖海宮卻在1945年的美軍轟炸嘉義中付之一炬,之後便結合東石蛤仔寮港口宮的媽祖信仰,重新興建聖安宮,一同供奉天上聖母和文衡聖帝。

聖安宮的天公爐可以看到標示「小澎湖」三個字,同時廟內也有豐富的家將堂文化。

後驛社區從鐵路貫穿的商業興盛、北興路橋興建後經濟重心的轉移,到鐵路高架化的動工,隨著時代的日星月異,更複雜的交通系統將再次冒了出來,再次改變好不容易熟悉的生活地景,上個時代留下來的鐵道欄杆,透過褪色的斑駁暗示,這裡曾是嘉義東西界的流動之處,曾經擔著十五分鐘的光景。

問他們期待未來的街區嗎?當地居民的血液裡,似乎還流動著隨遇而安的豁達,他們聳了聳肩,輕輕地說:「時代不同了,也不知道會變怎麼樣,若這裡被劃入都市規劃的範圍,我就再找一個地方,自己蓋回來!有空再回來走走看看!」

將才工場/十作實作

本文由將才工場進駐的創業團隊十作實作&嘉義市政府環境保護局邀請採訪。

十作有限公司,致力環境空間永續經營,尋找社區永續發展的解方,創造人與人、社區的連結,提升在地認同為目標,團隊成員有視覺設計、景觀設計與方案規劃等專業;深耕地方與聚落場域,共同打造地方的新亮點。(以下團員照由十作實作提供)

更多下港女子的文章……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