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球比賽怎麼看|國家代表隊教練:鄭力元,讓偏鄉孩子從屏東走向世界

傳統藤球是由藤條編織而成,現代改為合成纖維代替
傳統藤球是由藤條編織而成,現代改為合成纖維代替。

說到足部運動,人們第一時間多半聯想到足球,但近年台灣還有另外一項運動正以世界前十名的亮眼成績擠進國際視野──自2008年開始在台灣發展的藤球。

當今擁有藤球隊的學校仍屈指可數,但藤球對偏鄉學校而言卻是重要的關鍵選擇。原本專長足球的鄭力元教練曾是藤球門外漢,受到社會少子化與人口集中都市影響,所在的屏東佳冬國中已經無法湊齊足球隊人數。苦惱之時,正逢中華民國藤球協會下鄉推廣,藤球僅需三人即可組隊,且可在室內進行比賽,不受天氣影響;加上器材開銷遠低於其他球類,成為資源有限學校的理想推廣運動。

藤球

起步時既無技術,也缺乏資源。鄭力元單靠自學,把握隨隊機會赴海外集訓並積極參賽,逐步摸索出適合台灣的訓練方式。歷經十年耕耘,台灣藤球界形成「北士林、南佳冬」的南北雙強格局,他不僅打造出佳冬的藤球文化,如今更是具備專業證照的國家代表隊教練。

藤球國家代表隊教練鄭力元。

鄭力元強調,除了學習高難度技術,他更注重球員之間如何培養尊重、禮貌與互助的精神,讓眾多家庭支持相對缺乏的孩子,也能在團隊中找到人生自信。

藤球起源台灣近代藤球發展

藤球發源印度教,正式記載於十五世紀的麻六甲蘇丹王朝文獻,之後傳入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和越南等國,東南亞國家藤球發展相當純熟,長期穩居世界前三強。

已在台灣推廣十多年的藤球,隊伍數量寥寥無幾的主因在於人才不足。藤球選手進入社會後,因生計考量,鮮少選擇教練作為職業;即使願意擔任教練,也往往需要奔波多所學校,勉強湊足鐘點費維持經濟。在未被列入職業賽事、缺乏企業贊助的情況下,選手畢業後多半離開藤球圈,造成人才斷層。少數如佳冬國中出身的學長姐,即便兼任教練,全都另有與藤球無關的正職工作,利用閒暇空檔回校協助訓練。

另一方面,對多數學校而言,新增一種運動項目意味著增加額外業務與經費壓力,成為校園推廣藤球的一大阻力。由於全國參與藤球的縣市不多,這項運動難以被納入全中運、全民運或全國運等大型正式賽事,導致學校端的體育班對於開設藤球專長項目興趣缺缺,進而影響專任教練的名額配置。

114學年度全國青少年藤球錦標賽,屏東隊伍由鄭力元領隊前往新莊豐年國小參賽,教練為佳冬國中畢業的藤球選手方瑞照(中)、陳佳佩(右)擔任
114學年度全國青少年藤球錦標賽,屏東隊伍由鄭力元領隊前往新莊豐年國小參賽,教練為佳冬國中畢業的藤球國手方瑞照(中)、陳佳佩(右)擔任。

目前僅有屏東縣、台北市與新北市具備相對完整的藤球升學銜接資源。例如台北市士林國中成績優秀的藤球選手可直升明倫高中,臺灣師範大學的畢業學長通常會回校兼任教練團;屏東則由佳冬高農承接萬丹國中與佳冬國中的選手。但偏鄉學校的資源不如都會區完善,沒有專任教練駐點的佳冬高農,藤球選手只能選擇課餘時間回國中母校進行訓練,顯示藤球在升學體制上依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鄭力元分享:「北部的大型學校學生多,自然能從中挑選出優秀選手。佳冬國中全校才一百多人,有天份的人才相對少,所有上場選手都是靠苦練培養出來。透過參加比賽,讓他們有機會去到台灣各地,否則很多孩子到高中畢業之前,可能最遠只去過屏東市。」一名選手從入門到能在賽事中穩定表現,約需要接受三年訓練,而掌握藤球技能,可以成為偏鄉孩子走出屏東的重要墊腳石。

培育國家青少年代表隊的重要推手:鄭力元

瞬間倒掛金鉤的翻殺,是觀看藤球賽事的亮點動作。
瞬間倒掛金鉤的翻殺,是觀看藤球賽事的亮點動作。

藤球講求敏捷、柔軟與跳躍力,魅力在決賽時更是淋漓盡致。攻擊手躍起於空中翻騰,完成倒掛金鉤式的殺球,張力十足的瞬間,是令人屏息的空中表演。

從零開始學習藤球技術的鄭力元坦言,最困難的不是訓練,而是經營球隊。位於屏東偏鄉的佳冬國中經費有限,訓練設備、教練費、球衣、比賽旅費乃至選手營養與課後加強鐘點費,樣樣都屬支出。球隊初期,他幾乎是義務帶隊,參賽經費得靠學校主任四處奔走,向議員、家長會或鄉公所籌措。直到近年獲得政策補助、企業支持以及重要捐助人蘇老師的資助,才讓球隊得以正常運作。

藤球在接球與攻擊動作僅能使用腳、腿、胸或頭部,因此也被稱為「用腳踢的排球」
藤球在接球與攻擊動作僅能使用腳、腿、胸或頭部,因此也被稱為「用腳踢的排球」。

在訓練方面,藤球分為技術與體能兩大重點。技術上,晨間訓練會以足內側、腳背、大腿和頭頂等基礎控球為主;課後則進行專項訓練,包含攻擊手、做球手與發球手的個別練習,以及組織戰術演練。體能部分,透過繩梯步伐、極速折返跑、側移、跳躍與核心訓練來強化身體條件。藤球較其他球類運動的獨特之處,是訓練上會使用懸吊定位球進行練習,將球懸吊在約2.5公尺高處,讓攻擊手練跳躍踢球,發球手練抬腳發球,進一步提升準確度。

對於鄭力元來說,隊上球員不只是磨練技術與意志力,更重要的是讓偏鄉孩子擁有團體歸屬。大家一起生活訓練,彼此照應,較不易虛度時光或誤入歧途。青春期球員格外在意同儕眼光,容易因球技起伏自滿或自卑,他也以自身經驗傳授謙虛與善待他人的重要性,讓球員接觸到正確的處世觀念。

唯有包容彼此不同個性與能力,團隊才能和諧,向心力也會隨之提升。這樣的風氣在佳冬藤球隊代代傳承,球員學會換位思考,即便原本性格急躁的孩子也逐漸被感化。「看著孩子從莽撞浮躁,成長為穩重的選手,並以學長姐身分傳遞良好紀律與精神,形成善良正向的團隊氛圍,是我最大的成就。」鄭力元推動的不只是培育國手群的誕生,更多的是賽事之外的教育意義。

如何欣賞藤球運動

開賽前,選手會繞行比賽場地,雙手合十向裁判敬禮
開賽前,選手會繞行比賽場地,雙手合十向裁判敬禮。

藤球是相當重視禮儀的運動。觀賽時可以看到,選手上場前會雙手合十,依序向場地、球網、對手、裁判及雙方教練敬禮;比賽中,每球結束不論得失分,隊友之間都會握手互相打氣。藤球比賽過程中,除發球時手會碰球外,其他接球與攻擊動作僅能使用腳、腿、胸或頭部,因此也被稱為「用腳踢的排球」。深刻的是,撿球時選手反而恢復用手拾球,不會用腳踢回去,許多細節都體現了相互尊重的運動家精神。

球員比賽前會先摸球網,並向對手致意
球員比賽前會先摸球網,並向對手致意。

藤球賽事的精彩之處,在於三人賽中,發球手能以一字馬姿勢發出宛如殺球般的重擊,做球手則以迅雷之速接球、傳球,整體節奏緊湊,一切如魔術般瞬間精準到位。初次觀賽的觀眾可以先感受選手腳抬過頭的高踢球與後空翻倒掛金鉤等翻殺美技;進階觀賞時,不妨留意防守選手如何成功化解對手猛烈的殺球攻擊,那正是藤球最高的挑戰境界。

藤球選手的習慣是每球結束不論得失分,都會握手互相打氣。
藤球選手的習慣是每球結束不論得失分,都會握手互相打氣。

台灣每年二月與七月固定舉辦兩場全國排名賽,十月則舉辦全國青少年盃,參賽對象涵蓋國小至高中。賽事成績不僅影響國手選拔,也可成為升學加分的依據。大部分決賽會透過體育台轉播,智林體育台也常進行現場直播。

鄭力元期許明年能夠帶領國家隊選手,前往2026馬來西亞世界盃,並且拿下前五名的成績,取得亞運參賽資格的門票:「唯有在頂尖賽事中取得佳績,藤球才有機會成為亞運培訓項目,讓選手得以繼續邁向運動殿堂。」

  • 上信饌玉11月專欄:〈藤球,讓偏鄉孩子的足跡從屏東走向世界!藤球國家代表隊教練:鄭力元。〉
評分者:admin
評論分數
5.0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