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島塗地球儀|夜之地球Earth at Night在大阪萬博展出
輪島塗|夜の地球 Earth at Night 介紹

輪島塗地球儀直徑1公尺、重量215公斤,幕後由37位輪島塗職人歷時5年完成。
大阪萬博的夜之地球 Earth at Night|C09展館

C09展館原先是伊朗國家場館的使用地,但伊朗因財政困難而退出萬博陣容,該場館則從石川縣輪島漆藝美術館移展輪島塗地球儀「夜之地球 Earth at Night」。
輪島塗源於室町時代(1336–1573),被日本列為重要無形文化財。這顆《夜之地球》融合多位職人手藝,歷時五年才完成,於2022年3月正式亮相。奇蹟的是,在2024年能登半島地震中毫髮無傷,成為日本象徵復興的藝術代表作。

輪島塗 職人工序
輪島塗的特色在於精細的分工制度。從木胎製作、上漆,到以金銀粉加飾紋樣,每一道工序皆由專業職人負責,包括木地師(製作木胎)、塗師(塗漆)、呂色師(打磨出光澤)、蒔繪師(以金銀粉描繪紋樣),以及沈金師(在漆面上淺刻細紋,填入漆液後貼上金箔或灑上金粉)。
也因此,每位職人都必須思考:「怎麼做,才能讓下一位接手的步驟更順利?」輪島塗可說是融合多項傳統技藝、在不斷討論與協作中孕育而成的工藝結晶。
《夜之地球》的誕生,源自推廣漆藝之美的單純發想,希望透過工藝傳達出當下世界正處於什麼狀態。如果從宇宙中俯瞰地球,它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然而,製作直徑一公尺的球體確實是一大挑戰。
所需木料不僅長達三公尺以上,還必須以曲木技法彎製並黏合成型。為了提升穩定性,職人採用雙層結構或內部交錯設計,逐層堆疊厚度,每一層更以毫米為單位精密計算。赤道與南北極的尺寸需精準對應,製作過程中還必須從不同距離與角度觀察以修正變形,將講究做到極致。
即便使用日本產天然漆,也得經過調合後才能穩定施作。但漆仍會受到溫度影響,時而快速乾燥,時而完全不乾,甚至出現裂紋。只是一點點雜質也會影響成品品質,每個環節都必須小心翼翼地逐步克服。
根據現場影片介紹,這件作品最辛苦的地方在於如何呈現北歐、斯堪地那維亞一帶的陸地區塊。因地形高低起伏、輪廓複雜,職人們只能每日一點一滴堆疊,投注大量心力完成這項繁複的木工堆合工程。

《夜之地球》也採用輪島塗中少見的製作方式。
一般而言,輪島塗器物越大,所使用的金粉顆粒也越粗;但這顆大型球體卻反其道而行,選擇極為細緻的貼金工法。這項高度精密的工藝,不只是技術挑戰,更傳達出職人們看待這份職業的堅毅信念。
走到最終成果面前的我們,夜色中的地球閃耀著金光,那是希望存在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