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古坑•華南社區】社區與學校聯手破除學習藩籬,翻轉成金牌農村
雲林縣古坑鄉華南社區:華南社區 歷史
華南社區位在雲林縣最南端的古坑鄉華南村,全村十鄰散落在海拔100至400公尺間,實際居住人口僅百餘人,少子化現象讓居於偏鄉的華南國小一度面臨廢校的命運,如今卻是得靠抽籤才能擠進新生入學名額的明星實驗小學,成功扭轉地方命運。
一切要從2006年接任的陳清圳校長說起。他積極將古坑的咖啡產業文化和生態關懷銜接校內課程,並發起山野教育、單車走讀和協助咖啡農烘焙義賣等活動,全力以赴投入的心力感染了社區,村民們領悟若地方的代表建築消失,將會加速人口外移的現象,從此失去凝聚的可能性,居民開始與學校協同合作,透過地方長輩傳承生活文化的經驗,提升學生對於日常的共感。
強烈的地方擾動,使得華南小學獲得教育部十大經典學校的殊榮,認同教育理念的外地家長,把孩子送來華南小學就讀,有些甚至舉家搬移住了下來,成為社區一員。以上種種成為環環相扣的正向循環:特色的探索課程、充滿好奇心的學生、想讓孩子居住的社區更蓬勃的家長,讓居民找回自傲,人與人的關係日益明朗,堅韌不拔的再生精神,讓華南社區從此得獎不斷,成為全臺知名的金牌農村。
社區地景即是教學現場:共生田、石梯田書屋
沿著華南社區的產業道路行駛,冬天恰是柑橘的季節,從土地滋長出的橙色贈禮,結實累累。居民多以務農維生,華南社區拾起村落裡廢耕的石梯田,推動為與華南國小的食農生態場域,兩方共同種植維護;梯田上方的石梯田書屋原為茶園的配藥室,現在作為社區的閱讀空間,在這裡能眺望遠景,將山裡小城收攬無遺。
阿嬤ㄟ灶腳
有了種植小麥和蔬果的共生田,讓產地直上餐桌也是教育一環。村民提供閒置多年的柳丁倉庫,眾人齊力整改成多功能空間「阿嬤ㄟ灶腳」,並在外頭連接廚房的路徑搭設花果棚架遮陽,串連成聚餐廊帶。社區媽媽將採收的農作成果,透過精湛的廚藝,料理成餐桌上令人食指大動的佳餚,其中有自製的地瓜圓甜湯、剛收成的竹筍、居民飼養的雞,抑或水林好蝦冏男社合作的白蝦,選擇高度地緣性的食材,不僅讓學童有感於體會農家的辛勞,也讓他們從食材中辨識時節。
配合自然節奏的村落生活,累積足夠能量後,華南社區踴躍向雲林其他鄉鎮的小農品牌串連,並聯手地方主廚,以酸、甜、苦、辣、鹹、酸和澀七種味蕾感知推出社區專屬的「人生七味餐」,透過說菜本領與精選物產,提升地方風味餐的價值。
感受社區的熱情款待:保安公園和倒孔山207會客室
華南社區活動中心外頭的保安公園,恰巧處在嘉義梅山與雲林古坑的交界地帶,上頭分別有長年庇護居民的土地公與地基主,這一塊綠地正是2022年度雲林縣政府補助之雲林縣社區規劃師的營造作品。
原來,土地公廟原先是劃地在私人土地中,但產權被法院拍賣,因鮮少人會購買有廟宇坐落在土地上的地號,管委會不忍心看到廟宇在多次流拍的情況下,日益雜草叢生,便請願進行土地重新劃分,買下土地公廟與地基主的部分,無償提供給社區供奉。解決土地歸屬問題後,社區與亞洲大學設計系的學生合作,考量安全性與公共性重新整地,團隊採用自然工法砌石以增加山坡地的運用空間,並結合園藝美化提供休憩的座椅,打造一個舒適的社區起點。
另外一處的綠美化,落在社區裡的華興聚落。依照《古坑鄉誌》記載,因華興聚落的山形像一座平頂山,遠看宛如早年農家罩蓋在飯菜上的桌蓋,舊稱「倒孔山」。雖然戰後推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時,歷經改名,但社區裡的長輩依然是以倒孔山稱呼,且今日鄉道207道路在地圖上依然顯示倒孔山路,足以瞧見地方對該名稱的認同程度。
因華興聚落歷史悠久,創建於1964年的鎮安宮是當地的信仰中心,村民每日輪班顧廟形成緊密的情感網絡,社區藉由「倒孔山207會客室」的計畫執行,種植觀賞花卉美觀廟宇周遭環境,木頭桌椅成為長輩們閒話家常的溫馨一隅,一旁的枯木上散落著石頭彩繪的貓頭鷹,總共有207隻貓頭鷹呼應鄉道207的數字。
至於為什麼是貓頭鷹呢?「晚上散步的時候,偶爾會聽到領角鴞的叫聲,貓頭鷹象徵著知識與智慧,就跟華南社區互相傳承寶貴經歷一樣!」村民揚起幸福的嘴角,團結力量大的探索之路,持續前進⋯⋯
更多下港女子文章……
- 【Yes Living也是居】苗栗通霄的私人會所,包棟Villa享受假期
- 【田尾花卉批發市場】跟著彰化秉濠花卉親自體驗拍賣現場的批發氛圍
- 【秉濠花卉】造訪彰化溪湖的花卉職人,花農一天的工作行程
- 【2024衛武營小時光】唱歌集《爬上頂樓看月亮》中文音樂劇,以全女卡司唱出青春夢
- 【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當期展覽和美術館咖啡廳推薦
留言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