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山林閱讀屏北場走讀活動,走訪屏東來義鄉與泰武鄉
屏東的繫。本屋除了是書店外,近年也與公部門攜手製作《泰武》和《來義》兩本地方鄉刊,深入部落採集在地樣貌,並與原民交流,共同梳理脈絡,圖文的精彩編排時時造成話題,每次發刊總被迅速索取完畢,擁有南臺灣最美地方刊物的美名。
2022世界閱讀日,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邀請屏北的繫。本屋一同推出山林走讀,透過山林教育及族群文化的閱讀為出發,走訪來義鄉的二峰圳史蹟、部落蔬店和泰武舊佳平部落,作為主題文化的親身體驗。
來義景點|來義鄉:二峰圳史蹟
走在來義大橋往下俯視二峰圳,看似乾涸的河床砂石裸露,其實底下藏有源源不絕的伏流水,伏流水指的是地表下的淺層(約20-30公尺),地面水經過流動,進入砂礫石層,經過層層的礫石過濾,然後又在石頭比較少的地方浮出來。
不單是水利設施,二峰圳同時具備百年文化資產身份。1916年,任職屏東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鳥居信平,深入排灣族原住民屬地的林邊溪上游探勘水文狀況,號招50位部落領袖一同合作建造,328公尺長的二峰圳地下堰堤取水工程於1923年完工,斜面有水泥柱隔出集水空間,上層有編織枝條過濾異物,讓水流可以順著廊道進入供水系統,是臺灣最早的伏流水工程之一。
上圖右為百年的進水塔,沿著鐵梯往下,經過328公尺的集水廊道,可以從左岸到達右岸,進水塔五米的深度,基於安全考量,大鎖緊銬,不隨意供人進出。
二峰圳的出現,有效儲存不同時期的水源,改善洪水期即泛濫成災,乾枯期即水源乾涸的輪迴困境,灌溉當時兩至三千公頃的臺糖蔗田,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是臺灣水利發展史的指標。百年來依然穩定供應,至今持續關照丹林、古樓,以及新來義部落等鄰近地區的民生用水。
跟著部落的碧秀ina,沿著圳道進入喜樂發發吾Siljevavav社區,碧秀ina分享:「喜樂發發吾是起步的地方,過去有段時間被稱為復興社區,但我們想了很久,不知道到底復興了什麼,便決議改回母語地名,顯現在地特色。」因深受環境庇佑,部落的人們都相當保護水質環境,不能在水裡游泳,也不會亂丟棄垃圾於溪流中,上圖為部落裡的第一個出水口,相當清澈,清楚看見水裡悠遊的魚群;沿途的道路牆面,也繪製當時建造二峰圳的作業圖騰,時時提醒居民感謝先民的辛勞。
來義美食|來義鄉:部落蔬店
位於來義鄉義林部落的部落蔬店,主打在地蔬果和穀物販售,由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成立。
經歷過2009年的八八風災後,來義鄉的義林、丹林、來義三個部落族人搬遷到新來義的永久屋基地,為了讓族人保有原部落傳統的農耕文化,利用舊部落約10公頃的耕地復耕,號招族人以不噴農藥的友善耕作方式種植蔬果,2014年開始以部落蔬店的品牌共同行銷,協助小農兜售商品。
點滴累積,從一開始不到十人的農民小隊,現今已經有多達四、五十位小農的配合經驗,終於在2020年迎來部落蔬店的實體店面,Logo是一個排灣族穀倉的意象,象徵著族人種什麼,就送來這裡。
部落蔬店一旁,販售來自族人之手的傳統工藝品,也有小型的展間展示排灣族文化。上方模型為排灣族的芋頭窯,芋頭乾是排灣族的特色乾糧,製作過程繁複耗時,得日夜輪班監看火侯,透過柴燒焢窯將芋頭烘成一顆顆芋頭乾(下圖左),藉此將芋頭的保存期限拉長,是早期糧食儲存的智慧。
義林部落可以看到百年的芋頭窯遺跡,據Ljavaus Ibunuq分享,當地也有許多現代化的芋頭窯,因為70-80年代時,部落族人很多北上從事鐵工,退休回來務農後,就將芋頭窯進化,加入像是電風扇等現代設施,讓烘製芋頭乾的等待過程,可以待在更舒適的環境中。
原來龍鬚菜和佛手瓜其實是同一種作物,佛手瓜是果實,龍鬚菜則是佛手瓜的嫩梢部位。部落的智慧不只眼看嘴動,還帶領參與吉拿富cinavu的製作過程,吉拿富cinavu像是長型的粽子,一早族人先採集所需葉片,清洗且煮過成乾淨的包材。
將煮熟的小米搓成等量大小,兩到三片月桃葉為底,再放上幾塊山豬肉,邊被叮嚀不可以太貪心,不然整個吉拿富水煮完會膨脹爆開,眾人小心翼翼地摺疊捲起,使用棉繩捆起,標註個人記號。三塊石頭堆疊起來的火堆,便可幫大家煮好手作的奇拿富cinavu。
部落蔬店(屏東縣來義鄉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
- 屏東縣來義鄉18號
- 開放時間:08:00–12:00 /13:00–17:00;週日08:00–00:00
泰武鄉秘境|泰武鄉:舊佳平部落
下午的行程前往泰武舊佳平部落,是佳平部落祖先的原居地,位在林邊瓦魯斯溪上游的右岸,從對山往部落看去,像是山中的手掌,因此佳平部落Kaviyangan即為手掌之意,此趟的領路人是泰武佳平部落青年會的軍鈞,他特別提醒,接下來ㄧ路的資訊,僅代表佳平部落,不代表所有的排灣族部落。
青年會是排灣族部落文化復振的起點,青年透過參與族人事務,親身體驗部落的文化,進而擔負起守護部落的責任,是將一個家庭裡的男孩培育成男人的過程,是部落很重要的組織。以前甚至有不服從就拔門的狀況發生,當部落男子到一定年紀時,統一得進入青年會所;若有不從,會有人到家裡把大門拆走,直到該名男子願意入青年會後,才會把門歸還,可見看重程度。
青年會的會長需要未婚身份才可以擔任,原先副會長也得由男子擔任,但隨著時代的觀念轉換,近年青年會推出女副會長,一同訓練與學習傳統文化,但整體陽剛氣息依然比較重,女性成員還是容易被忽略。以軍鈞這個世代而言,約國小高年級就可以加入青年會,會依據年齡與待在青年會的時間作為階級依據,可以從大家的裝扮觀看端倪,資歷較淺的青年身著較樸素,越資深的身上配件會較豐富。(更多訊息可以參照佳平部落青年會)
進入舊部落之前,軍鈞先用米酒、檳榔和香菸告知祖靈我們的到訪(下圖左),保佑行程能平安順利。小徑邊,可以看到許多石板屋的遺跡,每個牌子代表過往的一個家屋:第一行標示的是家屋名,第二行則是遷村當時那個家屋掌門人的名字。
再往下走,便可抵達近年重建完成的傳統領袖家(上圖),石板屋15公尺寬、8公尺深和3公尺的高度被推測為排灣族最大型的家屋;前庭的石柱(sauljai)象徵權威,是佳平部落的傳統領袖家一定會有的專屬特徵;後方則是如部落蔬店繪製的排灣族穀倉實體,保存採收的小米和紅藜等穀物。
傳統領袖家屋的正對面是司令台(下圖右),司令台是族人的精神中心,部落有任何重大聚會或是事件發布時,便會呼叫部落的人集合。司令台的中央有棵榕樹,榕樹兩旁的蔓草中有石碑座椅,得有身份的人才可以入座。據軍鈞分享,這座司令台曾經有一張老照片,站著三個人,許多人誤會中間發言的對象是傳統領袖,但其實是部落的發言人,傳統領袖決策完,會交給發言人代為執行。
家屋的入口開在右側,因裡頭燈光較薄弱,照片拍攝較少。進入室內,迎面而來的是立於中央的三尊大型木板祖靈雕像,區隔屋內前後空間,因原住民沒有文字,祖靈柱是針對祖先的樣貌雕刻作為文化流傳。中間的是mulitan(下圖左),家屋裡的是複製品,真品在1956年被中研院民族所典藏,於2012年已被核定為國寶。
因佳平部落在日治時期曾被強迫遷村,傳統領袖家屋祖靈柱mulitan也被遷離,許多後代多半未曾見過mulitan,且部落九十歲以上的耆老才有住在舊佳平部落的回憶,漸漸出現文化記憶的斷層。直到祖靈柱在申請為國寶期間,蔣斌老師等人前往佳平部落調查,才重新銜接起mulitan與族人之間的關係。根據文化銀行一文闡述:「依據家族譜,mulitan 是 muakai 的第 2 個小孩。 mulitan 柱體保存良好,獨特的寫實圖紋承載了有關佳平社的歷史文化脈絡,更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軍鈞也特別介紹,雙手平舉於前的mulitan是雌雄同體,手上的紋飾是屬於部落女性,但手臂和胸口又是部落男性才有的紋飾。膝蓋上有眼睛,呼應著排灣族天神造人的傳說,敘述因為一開始天地只有一對兄妹,只能近親通婚,生出來的孩子是畸形兒,所以眼睛長在膝蓋上的故事。
祖靈像旁有兩層陶壺架,放置祖傳陶壺,依據空間的分佈,進門會是未婚的子女睡的地方,越裡頭家族輩分越高;陶壺架的後方,是禁止進入的部分,據說那是百步蛇生活的位置,作為排灣族的守護神,不能隨意侵擾,現場還真的有看到脫落的蛇皮。
排灣族相當注重家的觀念,即使家人過世後也會埋在家裡,相信祖先們會成為善靈保佑後代子孫。因此這棟傳統領袖家下方其實有八處室內葬,過去部落會有專職的人,負責將過世的家人背到地窖,以屈肢的姿勢放入。重新修復之後,有故意將地板拼成看不出來原先地窖的位置,讓祖先們可以不受打擾,持續守護家屋。
除了mulitan之外,傳統領袖家屋裡頭還有另外一個國寶級文物:祖靈柱muakai,四面人像的木雕柱據說是傳統領袖家的創始女祖先,真品推測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目前放在臺灣大學的人類學博物館。四面都有木雕是在原民文化中鮮見的藝術表現,雙手舉於胸前,具有6根手指,代表有神力,是貴族的階級。
繫。本屋在【kai a pinayuanan 說說排灣】EP1_公部門與地方的合作 feat.泰武鄉公所莊德才秘書這集Podcast分享,在文物保存上一直在討論文物是否回家的議題,但回歸到避免文物快速劣化的前提,部落的族人也需要多方思考衍伸的狀況,例如是否能提供溫濕度控管的環境、有沒有專人管理等。
最後部落決定遵循傳統的締結關係,請臺大對祖靈柱下聘(lemisi)以示誠意,透過婚姻關係作為部落勢力延伸的詮釋,現代人一定會想說木頭要怎麼結婚?但臺大答應邀請,2018年的《Muakai的跨世紀婚禮》紀錄了迎娶過程。至今,部落依然會派出青年,親自前往臺大遞送豐年祭的邀請函,並前往博物館跟Muakai打招呼,身體力行參與這一段部落重要的文化精神。
2022世界閱讀日推薦書單
最後分享2022世界閱讀日的推薦書單,分別是海德薇的《山神》還有《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3):魯凱族、排灣族、賽夏族、邵族》一書。
海德薇的《山神》田野眾人鮮少接觸的巡山員一職,以小說的角度闡述該職業會遇到的家庭拉扯和執勤內容,讓我們能用不同的觀點看待山林與照顧山林的人們,很喜歡裡頭的一句話:「對山的態度應該是臣服,而不是征服。」
《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3):魯凱族、排灣族、賽夏族、邵族》則是背包客爸爸藍白拖在南迴解憂大飯店旅程結束後,推薦在群組的書單,裡頭分享不同族群的神話故事,也有部落的特色註解與簡單招呼語,文字淺顯易懂,讓大家可以輕鬆意會部落背後的文化意義。
- 下港女子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ekangwoman
- 下港女子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kangw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