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元宵節乞龜】魚灶文化、老街巡禮與外垵漁港的元宵漁火

澎湖老街
澎湖老街

每當雄勁的東北季風吹起,澎湖就像被覆蓋一層灰濛濛的濾鏡。此時多數的水上活動暫停,從海面刮來的海風帶了點濕黏,澎湖人稱這種充滿鹽分的海風為鹹水煙。這時候的澎湖顯得格外沉著冷靜,反而成為人文走春的知性選擇。

石滬與魚灶文化

石滬
石滬

澎湖漲退潮之間的面積差異可達三十七平方公里,意味著擁有相當寬廣的潮間帶。此外,澎湖也是臺灣三大火山群之一,島嶼多由堅硬的玄武岩構成。這些細粒緻密的玄武岩適合作為建造石滬的材料,使得澎湖擁有高密度的石滬群。

石滬是一種人造的漁業設施,人們在潮間帶利用石頭堆砌成弧形石堤,依靠漲退潮之間的水流方向來誘捕魚群。在沒有冷凍技術的時代,捕撈上來的魚類會被帶到港邊的魚灶進行後製加工以延長保存期限。

澎湖魚灶
澎湖魚灶

隨著航運發展,許多石滬和魚灶在1970年代後逐漸被廢棄。然而,近年地方團隊「離島出走」開始與滬主合作,提供以石滬為主題的漁法體驗和潮間帶生態導覽。另一方面,他們與當地匠師一起修復紅羅村的傳統魚灶,重新帶領民眾體驗澎湖人傳統的魚產加工,並親嚐魚灶炊煮的古早味。

澎湖魚灶

澎湖元宵節乞龜|老街巡禮與乞龜

根據現有文獻推斷,澎湖天后宮是臺灣最早的媽祖廟。每年除了在媽祖聖誕前夕舉辦獨特的海域遶境,為討海人祈求平安和豐收外,元宵節也會與其他廟宇同時舉辦著名的乞龜活動,信眾可以擲筊祈願並參加過平安橋儀式。澎湖元宵平安龜流傳一句俗諺說:「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尾,存家財;摸龜殼,事業穩固;摸龜腳,金銀財寶滿屋。」

澎湖媽祖廟
澎湖天后宮

地方信仰中心通常位於較早發展的街區,在天后宮一帶可以看到擁有百年歷史的四眼井、媽宮古城現存的順承門,以及祭祀施琅將軍的施公祠。澎湖聞名的伴手禮也聚集於市街周邊,是旅客購買鹹餅、黑糖糕和各種加工罐頭的理想地點。

澎湖元宵節 外垵漁火|外垵漁港的元宵漁火

澎湖元宵節 外垵漁火
澎湖元宵節 外垵漁火

外垵漁港位在澎湖縣西嶼鄉,地理位置臨近海峽洄游漁場,當地居民大都仰賴漁業維生,漁船數量位居澎湖之冠。外垵村也是西嶼鄉人口最多的社區,因腹地狹小,居民房舍沿海岸線而建,吸引人們登上外垵漁港觀景臺,眺望岸邊的燈火夜景。

澎湖元宵節 外垵漁火 溫王宮

溫王宮是西嶼鄉的信仰中心,每逢元宵節除了廟內的乞龜,「外垵漁燈會」也是當地的重要活動。居民為了感謝溫王爺的庇佑,會在正月十五開始的三天停止出海。夜幕降臨後,漁民們點亮船上的集魚燈,施放煙火和鞭炮,祈福過程讓閃爍的燈火和煙火倒映在海面上形成「外垵漁火」的景觀,聚集眾多觀光人潮拍下璀璨美景。

  • 原文刊登於立榮航空LES iles立榮島旅誌:〈這個冬季 我在澎湖享人文走春〉
評分者:admin
評論分數
5.0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