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昌山產行|嘉義老店的嗅覺記憶,阿里山下的山產與乾貨

嘉義二通中正路

嘉義二通是哪裡?

走在街道,你會注意什麼呢?是高掛在街頭那些色彩斑斕的攬客招牌、店家呼應節慶播放的應景音樂,吊掛在展售架上的商品質地,抑或是以排山倒海的氣勢闖入鼻腔的香氣,勾起回憶突觸,喚起具有特殊意義的往昔時光。

嘉義市早期因糖鐵、林鐵和臺鐵的三鐵共構,在日治時期擔任山上山下貨物轉運的關鍵角色,鄰近火車站的「二通」是臺灣人採購民生用品的商貿中心,今日稱為中正路,古今相互牽動地方發展,奠定嘉義市的經濟基礎。

作為阿里山下的繁華小城,二通沿途有山產行、農具店、嫁妝服飾、香舖和佛具店等樣樣俱全。興盛程度以山產行為例,從嘉義火車站至東市場之間曾聚集多達32間,生猛濃郁的山產氣息溢滿街區。歲月匆匆,傳統產業衰頹,成為地方記憶幕後的一片風景,如今僅剩三間山產行屹立街坊,1974年成立的益昌山產行便是其中一間。

與生活拼搏的氣味:益昌山產行

益昌山產行

透過益昌山產行老闆娘曾彩戀的帶領,我們以「氣味」為記憶的鉤子,勾尋隱匿在小城肌理的人物故事。

打理山產行快五十年的彩戀阿嬤,來自嘉義縣東石鄉,他說農業時代大家都是做事人,小時候還沒有農業機械化,仰賴人工與牛犁田,家裡七個小孩從小得下田幫忙,要一起翻土挖花生、拔蕃薯和除去甘蔗的葉子,日子沾滿土壤的氣息。

到了可以賺錢貼補家用的年紀,彩戀阿嬤開始在副瀨村學做衣服,整天沈浸在全是布料染劑的工作環境,但也因此離鄉到嘉義市區打拼:「那時是製作販售的成衣,這裡的案子做完,大家會接續到下一個地方,後來透過媒人認識同樣來自東石的伴侶,一起經營山產行。」

益昌山產行

1980年代是益昌山產行大量外銷的巔峰時期,許多貨料在當日凌晨就得裝箱交貨給司機,配送至香港、新加坡和東南亞等地。天色破曉後,是接送孩子上學以及店務的開始;門市的營業時間結束,還得與夜班工人繼續乾貨加工,進行筍乾殺菌,才能趕上隔天的出貨量。日復一日,在生意與家庭兩端波波碌碌。

山產行可以買什麼?

今日踏入益昌山產行,依然可以看到一袋袋分裝的山產香氣,像是香菇、木耳、筍乾、山粉圓、蜂蜜和愛玉籽,彩戀阿嬤笑說:「現在年紀大了,沒有力氣像早年每一處都擺得很精緻,熟客來能看到想買的東西就好了。」

至於筍乾和香菇最常出現在彩戀阿嬤家的餐桌,畢竟生活習性幾乎是繞著孫子們轉,家人最愛享用筍乾滷豬腳、香菇蒸蛋和香菇雞等香氣濃重的料理,看似樸實的山產原料,終於燜出一鍋其樂融融的含飴弄孫。

透過初期的田調作業與在二通的辦公生活,也是在嘉義長大的怡秀分享:「益昌山產行筍乾的醃製味總會勾動小時候奶奶曬菜脯和高麗菜乾的場景;龍眼乾最親切,奶奶家也有種一棵龍眼樹,爸媽時常在家裡嗑龍眼乾。」重新走在二通上,許多嗅覺感觸都與生命路徑重新接軌,很踏實。

益昌山產行地址與聯絡資訊

  • 嘉義市西區中正路626號
  • 營業時間:08:00–21:30
  • 聯絡電話:05-227-1031
  • 原文刊登於日日好日x雜誌《No.22 土地長出的氣味》
評分者:admin
評論分數
5.0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