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景點美食】梅子季的嘉義梅山風光,鹹酸鹹酸的地景五選。
梅山|嘉義梅山秘境|梅山公園
梅山的命名流傳兩種說法,一種是最早在梅山公園一帶長滿梅樹得名;另一說是該地的地理位置恰好是平原與山地之間的物資交換中心,因是商旅必經之地,攤販在此賣粥,粥在臺語發音似「麋」,糜仔坑的說法逐漸成為梅仔坑。日治時期一度改名為「小梅庄」,但地方人士認為與相接的大林似乎有大小懸殊之分,民間便有要求更名的聲浪出現,1946年官方終於批示正式改名為梅山鄉至今。
若提到梅山,大多數的人都會走訪太平老街。每一回總會落入這樣的迴路,到底要往觀光熱點去,還是彎進生活街區一探究竟?1906年那場陷落諸羅十萬家的梅山地震,成為地景發展的時代分水嶺,反覆游移心思後因看到Google地圖上紅色塞車警示的方向,決定先踏足中山路,見證這條經歷百年風雲的街道⋯⋯
梅山景點美食|梅問屋梅子元氣館
與梅糾葛多年的酸澀情懷,曾經孕育出山頭間數十間的食品加工廠。1980年代是梅子外銷的顛峰期,一顆顆青綠的梅子進入加工殺青、去除苦澀,成為繼香蕉後外銷至日本的代表性農產品,達到二十億產值。
隨著臺灣人力成本增加與日本國內大量種植梅樹,導致國內梅子競爭力快速衰退,製梅工廠也紛紛外移至人力成本較低的國家,直到梅問屋梅子元氣館所屬的誠松泰食品工業股份有公司在市場中殺出重圍,以日式嚴謹的技術工法製作臺式梅子,並將部分的廠房揭露成立觀光工廠,重新為地方豐碩產業機能。
梅問屋與大部分觀光工廠的外觀沒有太大不同,鮮豔的外觀塗色、特產延伸的吉祥物、若多的旗幟與可供旅客停留的停車場,敞開雙手迎接觀光團客。走進館方設計的資訊廊道,先是介紹梅山大地震前後的梅山地景變化,漸入梅子相關的產業與生活知識,行經1967年保留至今的人工開鑿水井以及早年醃梅池後,最後再親眼目睹玻璃窗後的工廠製程,初步理解梅子與地方緊緊相依的發展脈絡。
終究是功力扎實的技術本位,販售展示部廣達數十種梅子商品,涵蓋零食、飲品到烹飪佐料,滿足多種味蕾應用,讓前來的旅人都能擇其所好,滿載而歸。
- 嘉義縣梅山鄉中山路527號
- 08:00–17:30
梅山景點地圖|梅山百年信仰中心玉虛宮
創建於1757年的玉虛宮是梅山人的信仰中心,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廟身歷史悠久,玄天上帝兩邊還有被香燻黑的龜神二將。最初由先民董華從武當山奉請玄天上帝於自宅庇佑平安,早年鮮少有神明可以供奉,鄉親紛紛請求至董華家祈求出入平安。
隨著香火越來越興盛,鄉民組成玄帝柑燈會,信眾於每年元宵節祈求柑燈和投捐緣金;隔年奉還柑燈的時候再多歸還一些利息錢,慢慢累積建廟資金,這段歷史記載於香爐旁的「元宵香燈石碑記」。
1820年首次於現址建廟完成的玉虛宮,另外還有一面「梅山崁頭厝械鬪和解契約碑記」記載日治時期梅山與雲林崁頭厝兩地信仰動亂的過程。大致是原先兩地共同供奉老帝爺與二帝爺兩尊神像,每年農曆三月一日崁頭厝玄天上帝慶典時,崁頭厝會先前來梅山玉虛宮恭請二帝爺回鄉參與慶典,但在1911年卻發生崁頭厝不願歸還二帝爺的傳言,點燃兩地械鬥戰火;所幸官方介入調解,最後決議各自分靈建廟以平息紛爭。
每逢聖誕萬壽的前兩天(農曆三月初一),梅山各個村落的陣頭前往玉虛宮集合進行遶境,相較過往在廟宇數量還不普及時曾多達五十三庄前往參與,目前以梅北、梅南和梅東三個區域為主。
- 嘉義縣梅山鄉中山路72號
- 06:00–21:00
梅山景點美食|梅山燒番麥、旺來水果行
廟門正對面的梅山燒番麥是在地四十年的古早味,選用手工炭烤層層反覆塗抹醬料,高溫翻烤逼出誘人鹹香。身在盛產梅子的鄉鎮,繁多小攤販也會自製梅製品販售,據說這攤的Q梅、酒梅、鹹梅和脆梅等產品,時常被地方鄉親指定預購。這間同時也是季節性的限定美味,每年六月下旬因氣候過分炎熱,店家會暫放暑假,待八月底或九月初再次於粉絲專頁宣告復出。
- 嘉義縣梅山鄉中山路131號
- 12:30–19:00
若喜歡DIY釀造梅製品,玉虛宮隔壁的旺來水果行販售殺青處理的梅子,十台斤的代工費約250元至300元之間,各路買家宛如愚公移山,提起攤位一袋袋青綠梅子挪移至汽機車前面堆疊,等不及歸返享受居家儀式的清閒。
- 嘉義縣梅山鄉中山路72號
梅山私房景點|現殺生炒鱔魚麵
可能因信仰中心與傳統市場都在這條街上,中山路顯得如此樸實木訥,毫無過於鋪張的觀光建物。林立的店舖多是解決居民日常瑣事的存在,麵食攤、五金行、電信局、水果行和便利商店等,彼此安分共存。
店面昏暗的現殺生炒鱔魚麵,與繁多傳統鱔魚麵的店家面容如出一轍,被長年大火快炒的煙氣染得漆黑,幾張散落的桌子供在地人速速解決用餐時間。現殺炒鱔魚分乾炒和錦魯兩種烹飪方式,肉質軟彈的鱔魚透過師傅經驗老道的霍霍鍋氣,再舀一碗免費供應的柴魚湯收尾,不愧是在地人的私藏名單。
- 嘉義縣梅山鄉中山路569號
- 11:00–20:00,週日提前至17:00
- 全文收錄於〈繞開觀光客的腳步,走入嘉義梅山在地生活,來一趟鹹酸鹹酸的地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