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製燈、畫字、繪圖集一身的弘義燈籠,傳統工藝照亮新時代

弘義燈籠

春節由來|春節習俗

即將迎接農曆過年,除了熟知的年獸故事,臺灣本土也有一個「沉島」的春節傳說唷!相傳神桌上的燈油盤,因為外型像一隻蹲著的猴子被稱為燈猴。燈猴終年高舉著燭火照明,看著眾神被祭祀,自己卻始終被冷落。

燈猴憤而向玉皇大帝告狀,控訴臺灣人不懂感恩,玉皇大帝決定在除夕夜沈沒臺灣島。土地公知道後,通知老百姓,並請託觀世音菩薩向玉皇大帝求情。為了不讓家中神明被波及,老百姓提前將祂們送回天庭。

除夕傍晚,家家戶戶準備牲禮祭拜祖先,籌備豐盛的餐食以告別家人,團聚等待末日的到來。結果午夜之後,觀世音菩薩求情成功,臺灣島民紛紛放爆竹,鬧哄哄慶祝浩劫重生!其中的送神、祭祖、圍爐、守歲和道賀一連串的行為,也成為日後春節的習俗呢!

燈籠彩繪|燈籠職人|弘義燈籠

提及正月十五鬧元宵,最直接的畫面就是多彩鮮豔的燈籠高掛的燈會場景,隨著時代演進,現在多是工業化的塑膠燈籠,大量印製,以在張燈結彩的日子,熱鬧滾滾。但嘉義市還有一位集結手工製燈、畫字和繪圖於一身的工藝師鄒弘義。

鄒弘義創立的「弘義燈籠」藏身在嘉義市東區的光正街,憑藉燈籠在巷弄邊風乾顏料,才尋得這間結合住家的工作室。家傳三代的製燈資歷,鄒大哥靦腆地說:「都是從小在爸爸鄒榮南身邊耳濡目染。」原來爸爸鄒榮南大有來頭,不僅曾擔任嘉義擁有百年八家將文化如意振裕堂的面師,也奪過書法比賽首獎,在寫字與繪圖的環境薰陶下,鄒大哥習得一身功夫。

鄒大哥回憶,踏在這一行的工藝師與廟宇祭典和婚喪喜慶息息相關,一開始去打石店,寫墓碑上的字賺錢;接著也去廟裡寫對聯字。鄒大哥先寫上字的輪廓後,石彫師傅再來依循他的字跡雕刻,有時字不是寫在門邊,而是在橫梁上、桌案下或牆壁邊,他得爬梯子寫、彎腰寫、側身寫,如何融入環境的限制中,還能發揮寫字技藝,都是他長年資歷精練出來的十八般武藝。

手工燈籠設計細節|一座手工燈籠由來

至於傳統的竹編燈籠,昔日得先上阿里山找竹子,選用韌性高且好塑形的桂竹,剖開、削片去節、剖成枝條,再削成絲。再來是將竹條編織成燈籠的骨架,糊布上漿,這裡的漿指的是洋菜。

洋菜粉
洋菜粉。
燈籠上塗洋菜的痕跡
燈籠上塗洋菜的痕跡。

鄒大哥從冰箱端出一桶糊糊的洋菜表示,樹脂還要等整塊布面乾,若乾的過程不一致,漿就會上得不均勻;但洋菜一下子就凝結了,不論是洋菜粉或是洋菜條,只要按照包裝上的指示說明,水和洋菜的比例一致,重複個三次,就可以將布纖維的毛細孔阻塞起來,方便寫字和繪圖,色料可以留在確切位置,不會隨意暈開。

完成燈籠基底的前置作業後,鄒大哥會先確定今天的客戶要求,分配字與圖的構圖比例,然後打草稿,接續用廣告顏料或是油漆上色。因弘義燈籠出產許多半桶圓的手工燈籠,畫字也不能大筆揮毫,得用細的毛筆先寫好字的骨架,再拿比較粗的筆頭,擴充字的面積,才能沿著燈籠弧度活靈活現。

前方的「奉」與後方的「奉」不一樣,是手寫燈籠的魅力
前方的「奉」與後方的「奉」不一樣,是手寫燈籠的魅力。

主角結束後,點綴花飾,風乾後塗上金油保護表面色彩,一個傳統手工竹編燈籠才算大功告成,步驟相當繁雜。鄒大哥拿著每年新港奉天宮都會訂製的燈籠舉例,兩個「奉」字會因手繪字而長得不一樣,而花飾面積也會因不同燈籠的圖騰而變化,避免搶到本體的風采,這是手工燈籠的靈魂,每個細節都藏有工藝師當下的細心對待。

燈籠專賣店(預約制)|弘義燈籠

傘燈的裝置
傘燈的裝置。

因應時代潮流,弘義燈籠也有承接商業燈籠,為了方便收納,現在多是傘燈類型,傘燈是燈籠上方有一個像雨傘開關的機關,可以將燈籠收折起來。

倉庫滿是之前的範本,鄒大哥驕傲地分享:「遊行造勢的燈籠、商家掛在營業店面上的裝飾,也會有藝文活動或設計師來訂製,燈籠跟著時代轉型。我們也研發專利的圖案模板,像是龍和八仙圖,若在街上的小吃店,看到這些圖騰的燈籠,全是我們家的燈籠唷!」

八仙圖的公版提供大量印製
八仙圖的公版提供大量印製。
天后宮燈籠下方會有廣告彩蛋
師傅會在燈籠下方置入自家廣告的彩蛋。

過年期間,若前往大廟祈求平安,別忘了抬頭看看廟門前的燈籠,有些師傅會在燈籠下方置入自家廣告的彩蛋,像是嘉義天后宮就有看到鄒大哥寫上燈籠店的聯繫方式,感謝這些職人手藝,為我們的夜晚,帶來​​澄瑩之光

  • 原文為上信饌玉2022年2月電子報:〈春節由來及文化軼事〉

相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