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古坑•古坑社區】古坑咖啡哈比精靈村的合力造村計畫
古坑社區
古坑舊名「庵古坑」,源自清朝時期到此開墾的南靖人,從高處看地勢就像一個凹進去的坑洞,加上原鄉漳州多為客家族群,地名習慣以茅草屋之意「庵」作為開頭,便承襲含義依據地形命名之。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從巴西引進阿拉比卡品種咖啡在各地試驗種植,古坑因緯度與土壤環境的自然優勢,孕育出進貢天皇的御用咖啡,為當地奠定深厚的產業基礎。如今,古坑已是臺灣咖啡產地不可或缺的一塊經濟版圖。
行政區劃分演變至今,古坑鄉目前是雲林縣面積最大的鄉鎮,面積逾100平方公里,涵蓋古坑、朝陽和西平三大村落,人口約七千人。逐年人口高齡化的現象,讓社區驚覺古坑鄉內沒有任何一座活動中心或是集會所;每逢舉辦活動之時,都得四處懇求租借場地,沒有固定讓長輩的聚集之處。
直到2015年,從衛生所護理師一職退休的吳淑慧決心以社區發展協會作為改變的契機,邀請美術背景回鄉的黃璟翔共同投入策劃,步步盤點社區資源,施展一連串的社造魔法,讓古坑社區透過藝術展現的合力造村,開拓出新的路徑。
猶如哈比人屋的古坑客廳
經營社區,擁有實體場域是必要克服的優先任務。黃璟翔在散步之時,發現故友的老家閒置多年,四周荒草叢生,但深具改造的潛力。多次聯繫溝通後,終於得以承租,並以雲林縣政府補助之雲林縣社區規劃師的駐地計劃PK賽經費營建成關懷據點。
老房子是一棟低矮的紅磚建築,黃璟翔根據屋舍特色,聯想到電影《魔戒》中哈比人的家,大膽運用鮮豔的黃色和綠色破除原有印象,空間核心是為了提供給社區長輩有個聊天的歸屬,猶如家中的客廳功能,命名為「古坑客廳」。
仔細一看,建築的側邊掛有多個蝙蝠屋,原來此地承蒙福氣的還有蝙蝠。古坑客廳位在斗六大圳旁的防汛道路上,純淨的水質為社區帶來螢火蟲和蝙蝠,避免因開墾或農藥施灑影響蝙蝠棲地,近年雲林推廣蝙蝠屋的掛置,讓這些滅蚊除蟲的好幫手也有安身之處。
身負重任的古坑客廳,終於讓古坑社區得以大展身手。平日中午有長青食堂,提供舒適的用餐環境外,更重要的是確保長者享有營養師精心設計的菜單,維持營養均衡。其他時段排定學習課程,涵蓋國樂課、臺語經典歌曲教唱、精油與肥皂DIY、繪畫、烹飪、運動到失智預防等樂齡活動,每天有數十個長者因為志趣聚在一起學習同樂。特別的是,因古坑盛產竹筍,社區以竹筒為材料製成竹鼓,組成千歲打擊樂團,時常代表社區四處巡演,展現不服老的活力。
古坑咖啡哈比精靈村的合力造村計畫
古坑客廳的成功,讓居民對社區營造開始有了信心。屋舍隔壁有個1950年代建造的雙灶式菸樓遺跡,經蕭姓地主同意後,古坑社區志工協力挖出,保留原有的烤菸室和灶爐,並以竹編屋頂覆蓋,再生為民眾的休憩場域。
再往下走的秘密菜園,迎面而來的是用回收木頭打造的木頭人工具箱,這裡是社區的開心農場,橫掃一圈,大頭菜、蔥、花椰菜、八卦草、木瓜、茄子和無患子都在眼前可及之處,種類眾多,隨時為社區食堂加菜。
單一據點串連起來,形成一個街角館聚落的願景。2022年度,古坑社區與雲林虎尾科技大學合作,透過現地互動討論,鍵結社區與學校兩方的資源,從意象、空間、產業和行銷等更寬廣的角度進行合力造村規劃。整理古坑客廳另一側的老宅,以整體的古坑哈比精靈意象,作為咖啡染布體驗屋的交流據點。
從咖啡延伸咖啡染的特色工藝,將咖啡樹葉作為染材,研發各式各樣的染物產品,不同品種的咖啡葉會有不同的顯色,例如阿拉比卡是棕色系、賴比瑞亞是橘色系。另外再加入咖啡品席體驗,延長遊客停留的時間以增加品牌認同,讓體驗經濟成為未來社區發展的著重脈絡,試圖將地景創建與地方產業融合為一,為早已是觀光勝地的古坑,迎來不同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