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南部接連遭受颱風與豪雨侵襲,許多房屋因此受損。尤其屋齡高的建物,從磚瓦滑落到牆面龜裂滲水,急需修補的案例大幅增加,工班更是應接不暇。如何在保存集體生活記憶的前提下,回應氣候變遷帶來的修繕挑戰,也讓老屋修繕狂熱者郭芳祺必須不斷精進技藝,隨環境調整步伐。 從居住議題出發的老屋修繕人 郭芳祺原本在北部生活,因健康因素及就近照顧父母的考量,中年時期自板橋南遷中埔。起初只是想吃得健康,嘗試在住...
手工鋼筆工藝師陳冠維。 鋼筆,作為筆中最具儀式感的代表,不僅擁有書寫的實用功能,也蘊含對關係的重視與情感的傳遞。 來自高雄的手工鋼筆工藝師陳冠維分享,曾有客人特地訂製鋼筆送給重病的父親,將那些平時難以啟齒的話寫在致贈的包裝盒上,作為親子關係的和解之禮。 手工鋼筆訂製,其實也是一段工藝師與使用者對話的過程,將訂製者的人生觀點與書寫習慣,濃縮進手掌即可駕馭的大千世界中。 從零開始的手工鋼筆工藝師陳冠維...
藺子工作室 藺草手編工藝提供的產品。 烈日當頭,出門在外總少不了各式防暑裝備:帽子、遮陽外套、陽傘、扇子甚至降溫頸圈,街頭巷尾人人自有對策。近年,由於年輕一代的投入,具備透氣、除濕和堅韌不易斷裂等特性的天然材料「藺草」再次受到矚目。 藺草編織的帽子即使長時間日曬也不易脆化,戴上一整天依然清爽不悶。藺草工藝應用不只侷限於帽子,更廣泛延伸至草席、扇子、提袋、坐墊與家飾等生活器物。這期前往藺草工藝傳承近...
淡水河與觀音山相互輝映的景致,長年是台灣藝術家熱衷的寫生主題。 暑假將至,台灣各地觀光熱潮即將展開。淡水,這座擁有河海交會與歷史記憶的城市,年年吸引百萬人次造訪。除了熟悉的老街、夕陽與漁人碼頭,若從台灣藝術史的角度重新走讀淡水,將發現藏於畫作中的時代故事,為再訪淡水開啟全新的地景探索。 台灣新八景的觀光色彩 從淡水遠眺觀音山,是許多台灣藝術家筆下常見的題材。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仿效日本舉辦...
鹿港建成自製研發的手工具已超過百種。 每逢端午,龍舟競渡總吸引無數目光,其中鹿港國際龍舟錦標賽更是中部歷史最悠久的賽事之一。現今龍舟多以玻璃纖維製成,早年則為全木造,從選材、鋸木、雕刻、拼組到彩繪,每一道工序皆蘊含傳統技藝。 藝師手持各式木作工具——柴刀劈木、劃線刀標記榫接、挖鑿刀鑿出木孔、木槌敲擊鑿刀,依照結構利用丸刀、三角刀、斜刀、平托匙和丸托匙雕琢細節,一刀一刻塑造氣勢磅礡的龍舟。這些木作手...
提到春日代表食材,蘆筍正是當季佳品。現代飲食講求少油少鹽與高纖健康,許多人也會將蘆筍包入潤餅,增添清爽風味。這次,我們走訪蘆筍的第一線產地,深入了解這項被譽為「春天的喚醒」的作物。 蘆筍為高經濟價值作物 台灣的蘆筍在1960年代曾與鳳梨和洋菇並列為出口「三罐王」,甚至超越當時全球蘆筍罐頭最大生產與出口國——美國,打破其長年佔據西德進口量80%的壟斷地位。 關鍵轉折來自農委會的技正在某次西德罐頭進口...
媽祖遶境|鑿花工藝 美國媒體CNN曾以「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一場健行」形容台灣每年三月瘋媽祖的盛況。由於媽祖誕辰是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從農曆二月起,台灣各地的媽祖廟便開始蓄勢待發籌備各項廟會慶典。其中,台中大甲鎮瀾宮至嘉義新港奉天宮的遶境會香,以及苗栗通霄白沙屯拱天宮至雲林北港朝天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最為盛大,參與盛事的人數在近年已超過300萬人次。 在神明移動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神尊的尺寸量身打造神轎、...
秀惠拼布工房 拼布,是一門連續運針縫製幾何圖形的藝術。最初起源歐美,當時人們受限物資匱乏,便將家中大小各異的舊布料重新運用,透過剪裁、搭配圖騰、再次縫紉拼接成需要的用品,例如:棉襖、收納袋和椅墊等,布製品運用相當廣泛。如此居家的技藝,雲林北港的拼布工藝師周秀惠近一步融入生活觀察,賦予這門工藝更寬闊的發展面貌。 最初周秀惠因按耐不住全職家庭主婦一成不變的日常,有次看到小姑自製的拼布購物袋美觀又實用,...
年節剛過,許多人滿懷期待地規劃新一年的成長目標。舒緩焦躁不安的情緒,開始培養書畫興趣,以陶冶身心,並期許自己能夠氣定神閒,更從容地應對生活的起伏。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中流轉於人們手中的紙張,不僅能書寫作畫,沒想到厚薄與成分本身也有故事。 南投埔里曾是手工造紙業的發展重鎮 南投埔里的手工造紙業奠基於日治時期。由於當地水質純淨、礦物質含量較少的特性,所製成的紙張不易起黃斑或變色,特別適合製造...
光山行 賴信佑。 光山行漆器工藝 漆器是以木材或其他材料作為基底,然後在表面塗上漆製成的器皿。漆來自漆樹分泌的乳白色汁液,因其黏性特點,固化後具有防水和耐潮功能,並可加入色粉調製成各種顏色以作裝飾。然而,由於一棵漆樹每年僅產約250克漆,產量稀少,早期漆器為富貴人家的象徵。 1946年由賴高山創立的「光山行」。 許多人首次接觸漆器,可能像我一樣,是從新年期間出現的糖果盒開始。一個圓形的大盒子,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