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百年工藝】現存最老茶行振發茶行、左藤紙藝薪傳和臺灣府城隍廟
歷史悠久的臺南一直是臺灣代表性的觀光城市。在這座古城裡,深藏著各種百年傳承的文化魅力,無論是代代相傳的家族事業,還是全臺廟宇數量之首所延伸出的工藝底蘊。只要在舊城區隨意挑選一條小巷,都能找到連結過去的時光記憶。
此篇以全國最老的茶行「振發茶行」為核心,從民權路一段至臺灣府城隍廟的短短距離內,記錄了許多值得一探的手藝風景。
臺灣現存最老茶行:振發茶行歷史
位於臺南中西區民權路上的振發茶行,門口貼著「清咸豐十年」,即1860年在臺南街頭紮根至今,是目前臺灣記載中現存最悠久的茶行。其實,早在臺南賣茶之前,家族於1820年代從福建泉州渡海至大稻埕,曾在大稻埕經營錢莊和茶莊,並於1841年正式創立了振發茶行。
臺南的振發茶行目前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傳承到第六代,家族依然保有許多傳統茶行的風貌。一踏進店門,首先吸引目光的是排列整齊的錫製茶桶。每個茶桶上貼著早已褪色斑駁的紅紙,上頭用書法字標示著「金花」、「大王」、「虎嘯」和「天心」等,這些名字代表早年從中國福建進口的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指的是在岩石邊緣地帶種植的茶,茶桶上的名稱便是武夷山三十六座奇峰的名字。
據茶行第六代嚴偉嘉分享,最初有三十六個茶桶,但在戰亂的奔波中逐漸遺失,目前家族保留下來的只剩二十四罐茶桶。除此之外,店內還有根據清朝科舉考試命名的「狀元」、「榜眼」和「探花」茶桶,這是為了方便早期對茶沒有研究的客人選購。振發茶行將茶葉的品質依次分為第一名到第三名,不知道要買什麼茶的客人就可以直接按照店內的排序來決定。
現代的振發茶行以銷售臺灣茶為主,陳列架上擺放著各種手包茶,這些茶仍然保留著傳統手工包裝方式,用白紙包摺茶葉後蓋上商號和茶種的名稱。包裝上的紅色印章是振發茶行的商號印章,「元會境」是府城過往進出大東門的街道舊名,代表著茶行的所在地。藍色印章標示著各式各樣的茶種,包括瑞峰烏龍茶、正梨山烏龍、特選阿里山金萱、蜜香紅茶,以及象徵臺南做十六歲習俗的「十六歲茶」。
從這裡售出的茶葉,一定會蓋上商號印章和騎縫章,象徵著振發茶行選茶的標準,以及親手將茶交給客人的那份情誼。台南市導覽協會常務理事邱明賢老師特別補述,臺南的茶行通常不提供試喝服務,因為這些老茶行與顧客之間已經建立了長久的信任。商號本身就是選茶品質的保證,所有擺賣的茶葉都是經過店家精挑細選且認同的茶。
「如果到店內說要先試茶再買茶,對茶行是一種專業上的質疑,因此茶行寧願選擇不賣茶。但相對地,如果客人抱著信任的心態直接前來買茶,有些茶行甚至還會多抓幾把給客人。他們寧願多給,也不願少給,這就是他們對客人的敬重。」尊重專業,就是在臺南買茶的竅門。
家傳六代的民俗紙藝品:左藤紙藝薪傳
在與振發茶行同一條街上,還有一家傳承六代的百年老店「左藤紙藝薪傳」。第五代傳人洪銘宏曾在《藝綻神仙府:傳藝影像詩》中分享,紙糊藝術其實大部分是用於喜事。從人的出生、滿月賀禮需要剪紙,臺南做十六歲要製作七娘媽亭,早年結婚時女方需要準備一尊送子的觀音,壽宴時也會用到紙糊,最後才是用於人生的最終旅程。
左藤這個名字乍聽之下似乎像是日本人的店鋪名稱,但其實來自第四代洪錕鎔。根據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建檔資料,這家糊紙店最初並沒有店名。因為第四代洪錕鎔長得貌似前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佐藤榮作,所以大家給他起了個外號「洪左藤」,因此店鋪後來就以此為名。
傳承百年的左藤紙藝薪傳,現在的業務範圍包括廟宇建醮、王船醮紙、新舊紙厝製作以及紙製神像等。透過精緻的藝術手法,讓現代人得以欣賞到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潘麗水繪製的門神作品:臺灣府城隍廟
距離左藤紙藝薪傳步行約兩分鐘,沿著城隍街就能抵達臺灣府城城隍廟。臺灣府城城隍廟建於1669年,是臺灣最早的官建城隍廟,主祀府城隍威靈公,目前已被列為國定古蹟。在這裡,人們也可以親眼見到大量的工藝作品。
這裡的六扇門神彩繪皆由廟宇繪師潘麗水創作。由於作品受到時間和氣候的影響,廟方曾在2018年委託蔡舜任藝術修復工事團隊進行修護。於是今日抵達臺灣府城隍廟可以清楚地欣賞到潘麗水作品的風采。
邱明賢老師指著門上的彩繪介紹,門神常見香、花、茶、果的圖騰象徵。指著捧果盤裡的水果分享:「佛手柑、石榴和蟠桃都帶有多福多壽的吉祥含義。」廟內還有大量的文物,如「爾來了」的匾額、計算人間功過的大算盤和案前總是擺滿准考證影本的二十四司等。
臺灣府城城隍廟會舉辦祈願活動,邀請城隍爺以及考功司爺和學政司爺坐鎮。考功司爺負責官吏的人事考績,而學政司爺則管理教育,每次活動都吸引許多考生前來祈求考運。廟的後方有「原臺灣府考棚遺構」,是清代時為了解決應試空間不足而興建,當時擁有上千個座位。後來在駅前千利修建案開發過程中發現了遺構,並將其保留下來,展示於公寓大樓前的花臺上。
- 原文刊登於微笑台灣:〈探尋台南手藝風景,手工包茶和民俗紙藝的百年家業,細賞臺灣府城隍廟潘麗水繪製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