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鹿故事館|馬來西亞蕉賴十一哩社區圖書館,陪伴孩子看得更高更遠

蕉賴十一哩新村在哪裡?
我在吉隆坡參與完建築論壇後,前往麻坡的途中,曾停靠在一個以華人社區為主的蕉賴十一哩新村。這個地方因距離吉隆坡約11英里(約17.7公里)而得名。
1866年吉隆坡爆發雪蘭莪王室諸侯間的內戰,戰後葉亞來成為吉隆坡華僑的領袖,並獲封為甲必丹。他隨後號召中國移民重建吉隆坡,推行屯田政策。蕉賴因位處河域交會,不僅成為米糧轉運站,更一度是吉隆坡的米倉。
在蕉賴十一哩新村,我們造訪了「長頸鹿故事館」,這正是前一天同樣於建築論壇分享的講師——李順榮,與當地居民和學生們共同改造的基地。
一人一板,共築社區圖書館:長頸鹿故事館
李順榮是蕉賴十一哩人,曾來台灣唸書,畢業於雲林科技大學室內與建築設計系,本業是建築師。返鄉後,他在2016年接任長頸鹿故事館館長,與夥伴們一起經營這個以社區共好為核心的複合式空間。

長頸鹿故事館是從社區媽媽發起,前身是一間設於幼兒園內一座鐵皮貨櫃改建的公共圖書館,提供當地孩子閱讀與免費借書的空間,並由幼兒園老師兼任志工維持運作。隨著居民對空間需求日益增加,加上人手不足,圖書館難以維持固定開放時間。另一方面,大家也希望它能更顯眼,在社區顯而易見的街道上接觸更多群眾,因此故事館才搬遷至現今的館址。
為了在有限的資源下,讓長頸鹿圖書館遷移至社區裡的老房子,擔任館長的李順榮決定用建築本業的技能與知識,向蕉賴十一哩新村發起了「一人一板,改造老房子」的活動,打造社區的公共閱讀空間。

我問館長,為何以長頸鹿作為故事館的象徵?他回答:「一個聚落要改變,大家認為應該從兒童閱讀開始做起。長頸鹿正好象徵能看得高,又看得遠,正好是社區對於未來的期待。」
長頸鹿故事館的空間特色
長頸鹿故事館本身是一棟木構老屋,由居民以各種方式支持而成:有人捐木板、有人送窗框、磚頭、書架或書本。各家的心意全都展現在現場看到的各種拼貼元素,組合成獨特的空間佈局。

李順榮與團隊為老屋進行結構加強,並大量運用窗框設計引入自然採光,以節省電燈費用。同時也能保持良好通風,即便只靠電扇,現場也不覺得悶熱。整體空間劃分為三區:閱讀區、餐飲營運區和建築團隊的辦公室。

閱讀區與餐飲區僅以書架分隔,保留光線的穿透感。沒有明確的空間界線,也沒有固定的桌椅規範,讓社區孩子們能自在地把長頸鹿故事館當成家,在這裡找到最舒適的姿勢,坐著、站著或躺在父母的腿上都可以,透過書本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想借書的居民只需在與長頸鹿故事館共用的群組留言,就能完成借還手續。華人聚落的凝聚力深厚,許多家長也會自動自發前來擔任志工,協助維護環境與整理書籍。館內也常舉辦兒童工作坊,或邀請外部團隊到社區演講分享。開放的空間氛圍促成更多交流,有些人原本只是來用餐,最後也成了活動的參與者。
讓餐飲空間成為故事館營運的重要支柱

在各地推動社區營造向來不易,尤其當空間需要長期維持營運時更是挑戰。為此,長頸鹿故事館在設計初期便規劃將一半空間作為商業用途,透過餐飲盈餘或外部團隊進駐,導入穩定金流,以支撐租金與社區圖書館的運作。
長頸鹿故事館的另一半目前由餐廳Always Lapar經營,販售椰漿飯、蝦麵、爪哇麵及各式炸物小點。隨著越來越多人聞香而來,美食的口碑也帶動了圖書室的能見度,形成一種共好的機制。長頸鹿故事館不再只是親子家庭的去處,而成為隨時歡迎大家前來,激盪不同領域認識的互動空間。
我在這裡嚐了一碗招牌爪哇麵。爪哇麵是什麼?食材包含黃麵、水煮蛋、生菜、豆腐與脆餅。湯頭因加入馬鈴薯燉煮而濃稠厚實,是整道料理的關鍵。上面還附有一盤辣椒醬,撒上些許小油條,並搭配一顆金桔,為湯頭添上酸味,清爽又開胃。

明明是坐在庭院裡吃麵,但因長頸鹿故事館沒有明顯的空間隔閡,室內外得以互通,我依然能聽見講座的分享。或許這正是一種同時滋養肚子與心靈的一兼二顧吧。
長頸鹿故事館開放時間
- 長頸鹿故事館在哪裡?馬來西亞的蕉賴十一哩新村
- 10:00–16:30,週三公休
Always Lapar 營業時間
- 10:00–16:30,週二、週三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