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棉被推薦】 臺南將軍區的手工棉被行:冠和傳統手工棉被
手工棉被優點
冬至過後,表示即將邁入新的一年,同時也代表著全臺各地可能三不五時感受到寒流來襲的威力,因此保暖的被子成為許多人居家防寒時不可或缺的標準配備。實際上,從中秋節至農曆過年期間正是棉被訂單的旺季,而一條純棉製的手工棉被,只要定期在太陽底下曝曬,保持乾燥,甚至可以使用到十年以上。
除了提供保暖之外,棉被也象徵著對新家庭誕生的期待。在傳統的婚禮習俗裡的安床儀式,長輩們會贈送成雙成對的手工棉被作為對新人的祝福。
手工棉被店|臺灣傳統手工製被師的搖籃:臺南市將軍區苓仔寮
這裡是臺南市將軍區苓仔寮,擁有「棉被窟」的美名。在清治時期,隨著福建的先民到此落地生根,也把手工彈棉花的製被技術傳入,使得當地早早就擁有手工製被的產業。日治時期因政策的計畫推動,鼓勵臺灣中南部種植棉花,那些七月過後可採收的棉花剛好可以送到紡織和棉被工廠進行加工,銜接秋冬的來臨。
早期臺南的將軍和學甲一帶曾聚集著上百間相關產業,家家戶戶除了務農,就是在做棉被。全臺灣將近七成的傳統手工棉被師傅,都是從將軍遷居到各地,使得苓仔寮成為全臺知名的製被師搖籃。
然而,隨著工業的機械化發展,化學纖維材質取代棉花,目前苓仔寮只剩兩間傳統手工棉被,而冠和傳統手工棉被的阿龍師(蔡順龍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至今猶守著傳統產業的精神。
手工棉被推薦|守候傳統手工棉被產業的職人:阿龍師(蔡順龍先生)
阿龍師國小畢業後就投入傳統手工棉被的製程,至今已在這個產業深耕五十多年。很多人問他為什麼能堅持這麼久,他以忠厚的口吻回答:「現在做棉被已經沒有早年那麼辛苦了。我在這一行養大三個孩子,表示這件事可以繼續做下去。」
原來,在還沒有梳棉機出現之前,剛收成的棉花棉絮非常緊實,需要將其變得鬆散才能成為做被子的原料。當時都得仰賴師傅們的勞力手動,利用棉弓與棒槌將棉花彈得蓬鬆。阿龍師回想創業初期,與妻子兩雙手齊心做一整天,卻僅能完成兩件被子。
梳棉機的出現,隨著輸送帶的運轉,棉花會被整理成一卷又一卷的棉片,捆在竹竿上,而阿龍師會把棉片先堆疊在一旁,作為稍後製作棉被的材料。當仰望梳棉機上方的天花板時,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從機器飄出來的棉絮已經積累交纏,形成一絲絲的棉繩垂掛在建築的樑架之間。阿龍師的女兒蔡雯雅小姐在旁補述:「因為棉絮的影響,裝冷氣很容易就壞掉了,這一行的人都只能吹電風扇,夏天就是工廠最難受的時刻。」
手工棉被的製作過程
在梳棉機的協助下,阿龍師現在一天最多能獨自完成七件手工棉被。根據棉被的尺寸,他需要先秤重棉花的重量,六斤到十斤不等,而業內的計算方式是包含棉花與內胎裏布一起的總重量。
面前是一張七尺乘八尺用檜木組成的大木桌,阿龍師拿著秤好的一捆棉片圍繞著桌邊不斷行走,以直橫交叉平鋪的方式將棉花鋪排整齊,邊邊角角的收邊皆不可馬虎。然後,他再翻至另外一面用竹竿拍打以壓實棉花,確保未來可以均勻受熱。接著,阿龍師拿刷子清除布邊殘留的棉絮,便可進入下一步的縫紉程序。
縫紉工作目前交由工廠裡另外一位經驗老道的師傅分工。他俐落地在棉被上穿針縫合,一張雙人被需縫合六十一針,最後整塊被子上會呈現菱形的格子狀,一條傳統手工棉被才算大功告成。目前阿龍師主要承接品牌商的代工訂單,但一般民眾也可以直接向工廠預定冠和傳統手工棉被的自製產品。在淡季時,阿龍師甚至提供修補舊被的服務。
最後,當天阿龍師也特別提及,目前手工棉被的棉花多來自美國。雖然臺灣有觀賞用的木棉花,但木棉花的棉絮不適合聚熱,因此無法成為棉被的材料。但因它的棉絮緊實,可以用於枕頭、救生衣或棒球手套的填充物。冠和傳統手工棉被就有一款隱藏版的木棉花枕頭,祝福著那些陪他們守護傳統產業的顧客,能夠「高枕無憂」地把日子過得安安穩穩。
傳統棉被哪裡買|古早棉被|手工棉被行:冠和傳統手工棉被
- 可私訊向冠和傳統手工棉被訂購
- 09:00-17:00,週日公休
- 冠和傳統手工棉被電話:(06)794-5618
- 原文刊登於上信饌玉:〈臺灣傳統手工製被職人,臺南將軍區苓仔寮的冠和傳統手工棉被阿龍師「蔡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