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脈Genesis|嘉頌重奏團與東京佼成管樂團合作錄製的管樂專輯

2025年3月,來自嘉義的嘉頌重奏團前往日本,與東京佼成管樂團合作錄製《樂脈Genesis》管樂專輯。這場高規格的跨國合作,不僅是台灣管樂界的重要創舉,也讓嘉頌團隊重新思索自身定位與未來方向。團長鄭家麟、執行總監暨作曲家楊元碩,以及副團長兼指揮簡晟軒回顧這段歷程時坦言:「興奮與崇拜交織,更讓我們想把自己的事做好。」這一切,最終都回到一個核心命題——如何讓音樂真正與地方對話,並透過多元合作,讓作品應用得更廣、更遠。
- 樂脈計畫前導篇:
東京佼成管樂團的啟發:敬業態度與台日交流
談起與東京佼成管樂團的合作,嘉頌團員最深刻的感受,是親身體驗到「極致的專業」。雙方不約而同地比預定時間提早一個多小時到場準備,從譜務、錄音師、樂手、翻譯到現場行政,每一個環節都精準到位。
作曲家楊元碩說,「我們回來後才意識到,這樣的態度其實並不難。在日本的時候,我們明明也能早點出門,提前進入狀況,只是過去沒要求自己做到。」日方展現出的高度嚴謹,也促使嘉頌團隊重新檢視自身的工作節奏與教學流程,並期望將這樣的態度傳遞給學生。他們明白,一場好的演出,其實從籌備階段開始,專業早已藏在每一個細節之中。

「他們連調音聽起來都像在演奏音樂。」副團長兼指揮簡晟軒將這樣的驚歎應用於回國的排練教學中。他觀察到,東京佼成管樂團連在調音時都表現出十足的音樂性。他們不僅能專注確認自己發出的聲音,並能在吹奏中尋求聲音的和諧融合,自然地與他人合奏,流露出從小培養的團隊默契。
簡晟軒認為台灣學生的演奏技巧並不遜色,真正欠缺的是「與他人合奏」的意識。相較於日本強調社團協作,台灣往往偏重於個人表現。若能在教學中更強調合作的重要性,讓孩子理解團隊精神,也能提升整體音樂表現。
在《樂脈Genesis》的錄製過程中,無論是排練還是正式錄音,台日雙方互動始終親切友善。嘉頌重奏團也深受對方士氣激勵,每當順利完成艱難曲目時,現場便響起熱烈掌聲;錄製結束時,更有長達數分鐘不間斷的鼓掌與喝采,這份肯定讓嘉頌團員備感驚喜,深深撼動。

合作期間也不乏趣事。作曲家楊元碩為了重現台灣街頭常聽見的聲響,特別設計帶有地方氛圍的段落。例如廟會時,發財車上樂手即興演奏的咚咚節奏,透過大聲公從遠方傳來,聲音雜亂而厚重,那是一種眾聲喧嘩又不太準確的聲音,卻是許多台灣人成長記憶裡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在解釋文化意涵之前,當這樣的編曲交到技藝精湛的日本樂手手中時,現場不免露出驚訝神情:「真的要這樣吹嗎?」楊元碩甚至請求:「可不可以吹得難聽一點?」宛如初學者剛接觸樂器時那樣青澀不穩,卻最貼近台灣街頭的真實聲音。隨著日本樂手理解台灣信仰所凝聚的精神,他們也更自在地轉換詮釋方式,讓音樂生動傳達這片土地的聲音。
嘉義的聲音風景:從山線、海線到城市
《樂脈Genesis》是一張記錄大時代下台灣風貌的專輯,不僅彰顯島嶼人們的互助精神,也透過曲目串連嘉義山線、海線與城市的人文風貌。從阿里山的人文故事、布袋漁港的地方信仰,到城市底蘊的歡慶場景,首首都能在腦海中浮現日常畫面,呈現出一幅多層次的聲音地景。
《樂脈Genesis》裡的山林

專輯中收錄三首與阿里山林鐵有關的音樂作品:〈多林〉、〈42號隧道的故事〉與〈忽明忽暗之間〉,細膩傳達沿途的風土與人物故事。
〈多林〉取材自當地五位退休的長輩,日復一日打掃土地公廟的平凡日常,歌曲氛圍溫暖輕快,如實描繪出山中樸實安穩的生活節奏。〈42號隧道的故事〉則以一位紐西蘭籍父親來台尋找失蹤兒子的真實經歷為背景——兒子消失於眠月線途中,父親年年回到阿里山探訪,在鄒族族人的陪伴下,慢慢撫平喪子之痛。旋律中特別加入原住民服飾上的鈴鐺聲響,象徵靈魂與山神的對話。

〈忽明忽暗之間〉講述的是嘉頌團隊在獨立山車站結識的阮婆婆所分享的一段趣事:某日他在隧道口採筍時,突然看見兩顆亮晶晶的眼睛,以為遇上魔神仔,結果其實是一隻山羌。作品氣氛輕鬆幽默,在靈異與自然之間捕捉到山林生活的童趣。
這系列作品也規劃應用於教育與觀光,包括洽談在林鐵沿線車站播放的可能性、與國際鐵道節合作演出,並搭配影片與導聆,製作六十分鐘的影像音樂會《2421嘉頌迴聲-阿里山林鐵音樂紀行》,讓音樂成為認識在地文化的入口。

該計畫將於今年9月27日於嘉義市文化局音樂廳舉行首場演出,由嘉頌重奏團主導音樂製作,並結合多位跨領域創作者共同參與,包括創作整合吳明翰、《鐵道情報》總編輯古庭維,以及影片製作兼導演的蔡明孝。影像從嘉義車站出發,行經與鹿滿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的菸葉教育現場,再一路循著林鐵軌道上山,細膩收攏沿線風景與聲音,巧妙結合音樂與影像敘事。未來,團隊也規劃攜此作品赴海外巡演,讓阿里山的故事走上國際舞台。
《樂脈Genesis》裡的海景

〈布袋進行曲〉靈感來自布袋漁港凌晨三、四點的景象——穿著吊䘥仔(tiàu-kah-á)的大叔們蹲在路邊休息,喘口氣將精神補給品一飲而盡的暢快感,表露海港獨有的生命力。曲子是進行曲的作曲方式,以強烈節奏與規律節拍為基礎,搭配粗獷的薩克斯風、自然明亮但不刻意修飾的小號,以及營造行進感的長號,勾勒出與海搏鬥的人們勤勞打拼的身影,以及左右拉網時施力的動作與力道。旋律藏有〈流浪到淡水〉的彩蛋,傳遞曾經繁華、樂觀進取的精神,也隱含重現港口榮景的期盼。

布袋部分還有〈蕭厝庄的奇蹟〉一曲,詮釋居民對蕭府大帝殿的深厚情感,傳遞出庇佑地方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祝願。音樂承載著守護土地的精神力量,也希望讓外出蕭厝庄的人一聽就能湧起故鄉情懷。
未來,這兩首曲子將結合布袋商港活動,並以樂譜形式納入校園音樂教材。嘉頌重奏團打破傳統歌曲的應用界限,與邀集布袋地區五所中小學學生組成樂團的台灣科藝文教協會合作,將具布袋精神的曲目用於比賽與表演。透過音樂推動偏鄉跨校共學,期望孩子更深刻認同家鄉性格,也讓這份精神隨著歌曲持續被演奏與應用,進一步活絡其生命力。

延續對信仰文化的關注,專輯中的〈嗩笛三部曲〉則期待結合光雕、煙火與3D動畫等技術,在廟埕或廟會活動中演出。團長鄭家麟表示:「這不只是演奏,而是讓聲音與地方文化融為一體,從虛實共演走向全感官的體驗。」
《樂脈Genesis》裡的城市

2025年是嘉義市建城321年,今年將以「建城320+1」為主題舉辦城市博覽會,推動生活共榮的共襄盛舉。嘉頌重奏團作為嘉義在地的表演藝術團隊,《樂脈Genesis》收錄了熱鬧與溫馨交織的〈諸羅開城〉一曲。嘉義是台灣早期一府三縣中最早建城的城市,1704年建立的諸羅城為歷史起點,曲子從騎馬開城的想像出發,以普天同慶的木魚聲揭開序幕,營造出磅礴而歡騰的情緒。
曲中藏有巧思,小插曲改編自〈生日快樂〉旋律,為城市慶典增添喜氣。中段轉為溫柔,描寫嘉義人在蘭潭水庫周邊散步的悠閒景象,即使彼此素未謀面,交談間卻如老友般親切。這份濃厚的人情味,不僅是嘉義日常風景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對家鄉的情感回望,傳達不忘我們從何而來的集體記憶。
除了創作與推廣,嘉頌重奏團也致力於讓作品被更廣泛地運用。目前,〈諸羅開城〉已與嘉義市文化局簽訂永久使用授權,樂譜將推廣至設有管樂團的學校,並作為今年嘉義市國際管樂節開幕的集體演奏曲。同時,為了方便未來在不同場合靈活應用,團隊也特別錄製了兩至三人的小型演奏版本。
保持開放性合作的樂脈計畫
對嘉頌重奏團而言,「樂脈計畫」不僅是一項音樂創作專案,更是一個持續推動在地文化,並以更對等的姿態與國際合作接軌的過程。
團長鄭家麟分享:「我們不斷在滾動式調整,從身邊的不如意之處著手改良,實踐符合團隊價值觀的行動。無論是妥善分配資源、給予樂手合理酬勞,或是確保每一次合作製作的音樂都能留下成果——成為可被演奏的樂譜,在地方被聽見、被傳唱。我們推動的是一個為期三年的計畫,首張專輯《樂脈Genesis》即將發行,將以實體CD與線上的形式推出。」對他們來說,演奏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段建立地方認同的旅程。

這次與東京佼成管樂團合作錄製《樂脈Genesis》,讓團員深刻體會高品質作品的誕生過程,也重新認識創作的自由與迎接挑戰的可能性。對嘉頌而言,這張專輯是一份得來不易的幸運,更證明台灣團隊也有能力合作完成國際水準的製作。
未來,嘉頌將以更開放的態度拓展跨域合作,結合在地視角與國際視野,讓《樂脈Genesis》不受場域限制地被廣泛應用,從動畫、繪本、紀錄片配樂到舞台演出,甚至延伸至婚喪喜慶等庶民日常,讓音樂真正融入生活。正如他們所說:「很像做了一場夢,但想讓厲害的事情一直發生。」而這場夢,仍持續發酵中。
嘉頌重奏團 《樂脈Genesis》專輯預購

- 嗩笛狂想一 《鬧熱節慶》Suorinet Rhapsody I “Carnival”
- 嗩笛狂想二 《銀鷗南遷》Suorinet Rhapsody II “Migration”
- 嗩笛狂想三 《陳禕取經》Suorinet Rhapsody III “The Sacred Mission”
- 避風港 Moving to Boulder
- 蕭厝庄的奇蹟 The Miracle of Hsiao
- 布袋進行曲 Budai Township
- 多林 Doulin Station
- 42號隧道的故事 Tunnel 42
- 忽明忽暗之間 Minuet on the Tracks
- 諸羅開城 The Pride of Tirosen
- 善良永在 The Unforgotten Names
預購流程
- 請填寫預購表單:https://forms.gle/yXHPekRghxstwUWo8
- 團隊收到預購表單後,Mail寄送繳費金額及資訊
- 收到信後請於7/20(日) 23:59前完成繳費
- 繳費後回信提供繳費資料
- 專輯發售後,團隊將依據選擇之方式完成寄送或通知取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