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石50分LIFE工作室】魚塭體驗:放蝦苗、製作虱目魚一夜干
東石50分LIFE工作室|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
農會退休的吳淑芳創辦東石50分LIFE工作室與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透過活化廢棄魚塭和推動食農教育,激發地方動能。目前,吳淑芳已將任務交給在地青年們,期待以新生代的視角持續展現漁村魅力。
魚塭體驗活動基地:東石50分life工作室
車子行經荷苞嶼大排旁,早上九點即佔滿一排釣客,靜候獵物上鉤。車身小心翼翼地轉進臥龍橋,行駛157縣道,前往塭仔社區的重要據點「東石50分life工作室」。依著道路標示,抵達一區紅磚矮屋,周邊用蚵殼串裝飾,裡頭的棚架掛著數量繁多的虱目魚一夜干,坦蕩地表態當地的產業樣貌。
臺灣的漁村面臨著人口外移與高齡化的現象。為了讓地方居民有動力參與地方發展,農會退休的吳淑芳創辦了「東石50分LIFE工作室」和「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長年盤點聚落資源以發展地方潛能。吳淑芳積極號招居民活化廢棄的魚塭場地,並致力於推廣食農教育,與居民攜手創造養殖文化的價值。
高效能的行動力讓吳淑芳成為塭仔社區的領頭羊,許多人都指名向他尋求產業示範的經驗分享。然而,吳淑芳深知世代傳承的重要性,唯有加入新生代的生命歷程,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留在村子裡,帶領塭仔發展出新的模式,走到更遠的地方。
疫情期間,趁著工作室的停滯時期,東石50分LIFE工作室轉型成地方資源的彙整平台,吳淑芳正式將時代的棒子交至在地青年江柏儒手上。
江柏儒近年回鄉協助家中的魚苗產業,但由於今日的職涯選擇多元,隨著漁夫越來越少,自然導致魚苗市場的萎縮。面對產業轉型事不容緩,江柏儒除了接手工作室,還開始經營以銷售養殖水產為主的「東石漁囡仔」品牌,以雙管齊下的方式成為深度魚塭體驗活動的根基。
東石50分life工作室透過體驗活動結合漁夫的季節作業,參與者可以在春天跟著一起放蝦苗。隨著蝦子成長並可收成的時候,江柏儒傳遞水產保存的冷鏈知識,教導大眾如何判斷新鮮的蝦,以及如何烹飪美味的蝦料理。到了冬季,大家有機會在這裡參與製作虱目魚一夜干的活動,或者協助年底的魚塭清池活動。
相關的食農教育或是魚塭體驗報名請洽「東石50分life工作室」粉專。
東石陶: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
有趣的是,在江柏儒邀請學長洪佳良協助打造東石漁囡仔品牌包裝的過程中,洪佳良逐漸被當地人展現的塭仔精神所打動。身為屏東佳冬人的他,也希望透過更深刻的地方參與,挖掘臺灣漁村的潛力。因此,他選擇離開台北的職場,目前已擔任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的企劃。
洪佳良協助協會的文化傳承工作。除了繼續發揮自身專長,設計地方活動和產品相關的視覺宣傳,他也必須確保東石陶能夠持續發展。東石陶是利用魚塭底泥結合磨製而成的蚵灰,形成具有在地特色釉料。此外,他還要擔任長照與兒童福利聯盟的串接角色,透過老幼共學的共榮概念,凝聚地方對自身的認同。
「素人變達人」是江柏儒和洪佳良從吳淑芳身上學習的精神,他們期許自己,在不改變漁村純樸人情味的前提下,透過年輕一代的力量,讓農村美好得以遍地開花。
*本文收錄在《2023「再。嘉義」鄉村藝術行動》一書。